01
中华形象思维方式和西方逻辑思维方式的产生
引言:
自从我们这个星球上诞生了人类文明以来,被认定为文明古国的有四个: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古埃及文化、古巴比伦文化和古印度文化都早已中断了,唯有中华文化一直传续下来。中华文化一直传续下来的一个显著例证,就是我们中国今天仍然使用着古代先人创造的象形表意的文字。当今世界,仍然使用象形表意文字的,唯有中国。
创造和使用象形表意文字,是各文化古国的共性。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都曾创造出自己的象形表意文字,但是这些文字的使用中断了。象形表意文字的创造,标志着这些文化古国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处于形象思维层面。我们今天学习和运用象形表意的汉字,仍需要运用形象思维,这标志着我们的思维中依然保留着华夏先贤的形象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是文化的灵魂,所以说,华夏古老文化仍在我们身上流传。
公元前1500年前后,横贯地中海进行商业贸易的腓尼基人(位于今天的巴勒斯坦、以色列、黎巴嫩和叙利亚一带)在古埃及象形字的基础上提炼,创立了腓尼基字母,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思维方式提升的里程碑,其后欧洲和西亚各民族表音文字的字母皆是腓尼基字母的变种。当然,腓尼基字母尚只有辅音字母,后来希腊人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增添了元音字母,改造成希腊字母,完整版的表音字母系列即宣告首次完成。希腊之后的罗马人借鉴希腊字母创造了拉丁字母,成为中世纪欧洲以至近代以来世界各地通用的字母。
用表音字母拼写文字,运用的是抽象的逻辑思维方式。创造了完整的表音文字的希腊人,逻辑思维能力超越所有前代人,产生了一大批卓越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希腊文化成为欧洲文化的源头,成为欧洲文艺复兴的旗帜,甚至成为欧洲近代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前导,成为西方文化的灵魂。
02
中华文化在各领域的发展概况
那么,依然使用着古韵浓郁的象形表意文字的中华文化,在文化的各领域处于什么样的境况呢?
众所周知,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前,也就是中国清代中期之前,中国在行政方式、经济能力、科技水平、军事实力、文学造诣、艺术创造、营造技术、医药水准、生活质量等各个方面都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也就是说,世界各民族都处在依靠感觉累积的经验来利用自然和治理社会的时期,中华文化还很有优势;而到了西方人以逻辑思维方式创立各门类实证科学,和以这些实证科学理论物化为机械工业、化学工业来改造和利用自然,以逻辑思维方式论证社会治理方式的历史阶段,传统中华文化就失去了全面领先的地位,也就是沦落到清朝晚期那种落后挨打的境地。于是中国人开始反思自己的文化,在上世纪初废弃了帝制国体,实行议会政体,并以“科学和民主”为旗帜展开了以“五﹒四”运动为先导的新文化运动,中国开始迅速融入以西方文化为榜样的发展行列。时至今日,中国在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国防军事、教育卫生、文化艺术各个领域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此时回首顾望我们的传统文化,会发现在我们接受和引进西方文化的同时,中华文化并没有象古埃及文化、古巴比伦文化、古印度文化那样消失,而是在扬弃过程中继续发展,比如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仍是民族精神的主流,汉字依然在使用,西医西药的发展并没有取代中医中药而是互补互助,中国画、中华武术、中华传统戏曲、中式建筑、中式园林、古体诗格律诗、中式烹饪和餐饮、中华礼俗、中华气功、堪舆风水、中华盆景、中华赏石等等,都在发展的进程中。这些传统的中华文化品类为什么没有被西方文化取代或淹没?它们的存在和发展是否有着文化基因方面的密码?也就是有着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理由,我们该怎样梳理和认识这其间的奥妙?
中华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
01
中华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
文化的内核是思维。思维方式决定文化的形态。
我们华夏的先人是怎样思考问题的,被称为中华文化“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的《周易》中有着比较经典的介绍。
《周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用白话文说就是:上古伏羲氏治理天下,上则观察天上日月星辰的现象,下则观察大地高下卑显种种的法则,又观察鸟兽羽毛的文采,和山川水土的地利,近的就取象于人的身体,远的就取象于宇宙万物,于是创作出八卦,以融会贯通神明的德性,参赞天地的化育,以比类万物的情状。
这里,天、地、鸟、兽、人、物均有“象”,是自然存在的“象”,属于物象。“八卦”也是“象”,是从天、地、鸟、兽、人、物中归纳出来的“象”,叫做“卦象”,八种卦象是构成大千世界的八种基本物质形态(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的“内涵形象”或曰“意象”,组成卦象的符号只有两种——阴爻和阳爻,由阴、阳符号组合成的卦象表示的含义是:万事万物都是由阴性和阳性两种物态结合而构成的,阴性与阳性不同的组合形式产生不同种类的事物。
可见,新石器中后期华夏人的思维,是感觉经验式的,直觉类的,取象比类模式的,是将纷繁的“自然物象”内化为“内涵形象”的思维类型。它虽然属于形象思维范畴,但却不只是感性形象的平面累积,它还包含着理性分析和归纳。如果说卦象是“内涵形象”,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理性形象”。将世界万事万物归纳为阴阳两种元素的组合,便是极具哲学概括意义的理性结论。
从伏羲氏时代发展到周代,历经数千年,这时华夏人已经造出了足够撰写文章的象形表意文字,八卦图像也丰富到相叠而成的六十四卦,并且各卦各爻都配上了解释含义的文辞。《周易》把天、地、人看做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天人合一),所有事物都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中发展,变化发展的最佳境界是阴阳和谐(致中和),而精神是物质的属性(《周易•系辞上》曰:“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即:如果不是天下最神奇之物,怎能如此?),这已经是一套完整系统的哲学世界观。《周易》中“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的论述,则是一种从感性物象到理性意象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我们姑且将这种认识的方法叫做“象性思维”方式。
02
中华象性思维方式的典型应用
中华文化一以贯之地传续至今,最根本的是华夏的“象性思维”方式传续至今。运用这种思维方式最典型的恐怕要属中医学中药学了。中医以阴阳理论为根本,以整体性、关联性的为前提,运用象性思维取象比类,以面象、舌象、耳象、味象、色象、脉象等等为考量,探寻湿象、热象、寒象、温象等诸症象,并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辨五脏之象,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为目标,把华夏传统思维方式运用得淋漓尽致。我们中国人现在的保健、养生、医疗,还很大程度上用中医的方法,中国人都懂得什么叫上火,什么叫湿邪,什么叫气虚,这些中医的“象”理,已经融汇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中。
经络学说和在经络学说基础上发展出来的针灸、气功等等,是逻辑思维所不能创生的。作为体内之象的经络,唯有象性思维精微到出神入化境地的先圣,经过其功力深厚的内观和体验,方能发现。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代中国以“象性思维”观察天体星辰运行而总结出了年历,用以指导农业循时播种和收割。中国今天的年历中仍然保留着古老的农历节气和节日,农历这个中华先人观天象、观地象而创造的文化遗产,已经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融为一体,比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等节日,具有丰富多彩的寓情于象、寄情于象的中华情思和中华境界,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因文化断裂而没有将其“象性思维”发展延续下来,中华文化一以贯之地延续则使中华象性思维发育充分,比如在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框架下,中国农村各地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总结,以农谚的形式细化了本地的气象特点,比如:“月着蓑衣,天要下雨”“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日落西北满天红,不是雨来就是风”“东方日出白,就要有风发”等等,都是“象性思维”的地域气象总结,是观象寻律的知识结晶。我们对天气状况的表述,仍不脱离“象”,用词为“气象”。
中华武术受中国传统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讲究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所谓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与气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如太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讲究阴阳理论,“拳之大要,重在阴阳”,刚柔相济,变化无穷。讲究象,比如五禽操就是一种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的奇妙功夫,而各式拳法中,模拟各种物象的动作极为丰富,如白鹤亮翅、金刚捣硾、手挥琵琶、野马分鬃、青龙出水,高探马、金鸡独立、十字摆莲、弯弓射虎等等。中华武术是独具民族风格的练功方法和运动方式 。
为什么不用语言概念而用“象”来揭示事物的运行的规律呢?《周易•系辞上》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我们列举的中医学中药学、经络学说、气功、中华武术等等,即使到了今天,其中的一些成果也不能用逻辑思维和数学公式做出确切的解释,这就说明,象性思维自有其自己的一套逻辑,它是人类思维领域认知和体悟的直觉经验方法,是人类开辟未知领域的另一条路径。
03
中华文化继承传统文化成就 吸纳西方优秀文化成果
学界普遍认同上古之后两千多年的中华文化是儒、释、道三家的融汇,但这三家在认识论方面都没有突破《易经》的路数而达到质的飞跃。儒家以维护社会伦理的道德说教为宗,受到汉以后历代当政者的尊崇,虽然培育了知识分子的天下情怀和积极入世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却对《易经》的“简易”“变易”思想讳莫如深,两千多年间思维方式无多进展。道家因为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竟而被宗教取用,成为出世修仙的道教学说的教义经典,但其思维方式保有着《周易》的路数,因而对中华医学、药学、健身和文学艺术审美趣向有着较大的影响。印度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华,弥补了中华文化中所缺少的灵魂安置这一大项,然而印度佛教所携带的文化背景元素与中华文化毕竟需要磨合,于是在唐初发生了慧能的“六祖革命”,即中国的宗教改革,以“即心即佛”为圭臬的“顿悟”派禅宗创立并发展蔓延,成为特色鲜明的中国佛教。禅宗鲜活灵动的禅悟思维方式,对修心和审美都有重大影响,以致于直到今天,人们对诗文、画作、雕塑乃至园林的美学评判,常以禅宗的“境界”理念为至高标准,可见,禅宗“取境”的思维方式已突破了《易经》“取象”的层面。不过,“意境”“境界”仍徜徉于形象思维领域,与逻辑思维不属于同一路径。
中华审美的意象与意境追求
01
东西方审美观念、审美追求的不同
审美是人类的共同需求,但东方与西方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追求有着明显的不同,这当然源自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而根子是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
前面粗线条地讨论了中华传统思维方式的“象性思维”特征,也简略地介绍了西方自希腊而形成的逻辑思维特征。逻辑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为思维形式,运用形式逻辑的三段论,在实证科学——不论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以它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精微性,超越“象性思维”的直觉性、经验性和感悟性,突破自然对思维的束缚,因而创生了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社会治理理论。但审美不同于改造自然的科技活动,也不同于平衡利益的社会活动,审美属于形象思维范畴,而直觉性、经验性和感悟性正是形象思维的思维动因。因此,在审美领域,西方与东方有着明显的不同。
西方审美受其逻辑思维习惯的影响,倾向于审美与求真的结合,其诗歌、散文注重直白表述事物和情感,其绘画、雕塑注重真实再现原型,其戏剧注重复原真实场景。
中华传统文化因为“象性思维”发达,因而中华审美这一形象思维领域硕果累累,并且有着世界独创的一些理念,其中最突出的有“意象”和“意境”这两个审美范畴。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 是“意”与“象”的结合,思想情感与具体物象的结合。意境是作者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及其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如元代马致远的词《天净沙•秋思》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意象来表现萧瑟的秋天,营造出游子孤寂、凄苦思乡的意境。
02
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不同
中国是举世公认的古代诗歌大国。2500年前编撰完成的《诗经》,已经具备了中华诗歌完满的秉赋,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运用娴熟,诗的意象创造和意境营造皆已达臻境。例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纷纷飘落。诗中依依的杨柳、霏霏的雨雪,都是作者为自然物象注入了精神内涵的意象。还例如《诗经•国风•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这种风雨晦暗鸡鸣持续的意象,烘托了人物的情感。
《诗经》之后的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散曲、明清诗,留传下来的洋洋数十万首,多有意象表意、意境传神之作。
相比之下,西方的诗逻辑清晰,概念论理,比如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全诗中皆是抽象概念而没有出现一个意象甚至物象。而东方的诗,象景交融,以象寓理,例如文天祥的诗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同是写献身于崇高目标的题材,文天祥的诗句里没有论理,而是用形象和情境以及心志表达了深沉的道理。
以象寓理、以意象表现意境的东方诗,我们随口可吟。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韦应物:“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辛弃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样境象神妙的诗句成千上万。
宋代苏轼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时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诗与画有机的结合,是中国画的传统,也是中国画的特点。王维的诗句如“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都会引导着我们的思绪进入到它意味深远的画境。
03
中国传统画与西方画的不同
与西方画的注重写实不同,中国传统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注重写意,注重画中人物、山水或花鸟的神韵以及画面的意境。西洋画以光影、色彩为元素描绘物象,尽量做到与实际物象相同,以求真求实。中国画以线条勾勒物象的轮廓和形貌,这本就与实际物象不同,因为实际物象并无线条,然而却符合“意象”的逻辑,因为“意象”本不是现实中的物象,而是经过人的思维提炼过的有了内涵的象。象的内涵,一方面是人认为物皆有灵,灵表现为气韵、气势和情态等等,比如竹含坚贞之灵,松蕴不屈之灵,梅有傲之灵,兰有幽之灵,菊有淡之灵,柳有柔之灵等等;另一方面则是人的情感或哲思注入到所选择的物象中,于是创造出了意象。
中国画旨趣的更高一层追求,是通过画面意象的创意性排布产生某种意境效果,从而为赏画者的精神世界提升到某种境界提供审美中的启迪。中国画的这种画理,似乎象是《周易》中“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的“以卦显道”的艺术化版本。
西洋画人物追求形貌逼真
中国画人物追求形似神似
西洋画风景注重真实复制景物
中国画山水注重表现景物气象
西洋画中的禽鸟栩栩如真
中国画中的禽鸟若思若忘
西方从希腊到英国近代莎士比亚的戏剧,讲究剧中人物形象与真实人物的一致,讲究故事情景与真实情景的相同,观看戏剧如同亲临故事发生的现场,所以西方戏剧的整体追求是真实再现。中国传统戏曲是里的人物是程式化的角色,表演是程式化的动作,比如京剧中的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每一行当表征的是某一类人。旦是女角色的统称,依据角色的社会位置和年龄又分为青衣、老旦、武旦和花旦;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依据角色的社会位置和年龄又分为老生、小生、武生、大花脸、二花脸、武花脸等;丑行又叫小花脸、三花脸,分文丑和武丑。这些程式化的行当,是提炼归纳了现实人物中的诸多特征后,艺术地创造出来的戏曲角色形象。戏曲角色形象的设定,与诗歌中和国画中的“意象”设定是相通的思维方式结果,甚至与中医中药里的“症象”“药象”也是相类似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程式也是以“象”表现场景,省却了许多背景布置和道具使用,比如做划桨的动作就表征了在水中的船上划船,做挥鞭的动作就表征了在骑马,做遮风挡雨的动作就表征人在刮风和下雨的环境中。“象性思维”使中国传统戏曲的意象和意境别出心裁,表演的艺术性浓烈,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04
西方园林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比较
西方中古时期的逻辑思维推论出全知全能的上帝是世界的主宰,自然处于从属地位,到近古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及宗教改革后,又推论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自然仍是处于从属的地位,所以西方近代的园林多是突破自然束缚的形象,比如笔直的大道和修剪平整的草坪,修剪成几何图形的树冠,人物雕像矗立园中,涣肆着“人是万物的主宰和尺度”的理念。
中国造园表现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中国传统的自然观是把自然看做有生命、有灵性的物质世界,人是从属于自然的。中国人的“象性思维”在园林的叠山理水过程中既模拟自然又依从画理,假山、溪池、曲径、拱桥、亭榭、堂舍、花树及奇石等园林物象皆被注入了“意象”的内涵,既是自然又妙于自然,园林景致展现出立体的诗画意境。中国造园的经典理念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人作”就是创造“意象”,“天开”就是模拟自然,但模拟不是复制,而是对自然物象作突出其神韵的加工,因此,我对中国传统园林的韵致归纳为:“妙作天工,巧状物灵”。
其实,中国传统建筑群落,也处处体现着中式“象性思维”的“象”理。中式建筑的屋顶,从远处望去如同舒展的鸟翼,这非常符合自然景观的法则。屋顶是在房屋墙体之上的,从远处望去,一片屋顶的背景形成的天际线如同群鸟飞翔的景象,这是自然之象,是一种和谐之美。我们看到鸟儿在天空飞翔,视觉很舒服,如果看到箱子或利剑在天空上漂着,视觉一定不舒服。所以前人设计营造的中式屋顶,是对“象”理有着深切的体会,才选择这种造型的。中式建筑的斗拱,既具结构力学上的科学性,又呈视觉上的艺术性和工艺性,如果从哲理方面体会斗拱,我感到它们的意象是“协力同心,分担共举”。中华传统建筑所营造的古代城池的意象“俨秀交辉,朝威市繁”;中华传统建筑所营造的古代村落的意象“景朴境幽,俗浓德厚”;中华传统建筑所营造的庙宇意象“理式互映,心物一体”;中华传统建筑所营造的建筑小品意象“锦上添花,画中点睛”。总之,中式建筑重视环境、重视文化内涵、重视艺术品质,其本质是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中华传统建筑,其文化内涵是“立体国学”,其艺术韵致或意境可谓之“三维辞赋”,皆是“象性思维”结出的硕果。
那么汉字与华夏传统思维的关系如何呢?使用汉字是否有碍于逻辑思维的运用呢?从历史与当今的实际来看,使用具有象形、表意、指事、形声等功能的汉字,并不妨碍使用者接受逻辑思维,这就如同研究古代史的人并不会对当代社会格格不入一样,如同考古工作者并不会因为摆弄古物而妨碍了他的现代生活一样,虽然汉字创立之初的古人缺乏现代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已经具备了现代逻辑思维能力的人不会因为使用了古人的创造物而退回到古人的思维水准。相反,汉字的象形、表意等“象”的特质,对使用者的形象思维具有潜移默化的润泽影响,对联想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有着特殊的滋养。比如书法,作为中华独特的艺术门类,将汉字书写的形、势、韵、神布于一纸,其美学意象和意境的创造和洋溢,是任何表声字母所不能企及的。一些谐音汉字的巧妙使用,则从“象性思维”的角度增添和丰富了我们生活的文化气氛,比如“连年有余”的谐音“莲莲有鱼”,比如“事事如意”的谐音“柿柿如意”,皆成为喜庆的年画题材。
04
吸纳西方优秀文化成果
近代以来,中华文化敞开胸怀吸纳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西方文化的逻辑思维方式被全面接收过来。中华象性思维在数千年间所酿造的文化成就,与逻辑思维的文化成果汇聚,使得中华文化既具有现代文明的素质与活力,又具有古典文明的风韵和方法。相比来说,中国人的文化体验更加多样,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将自己民族的古代文化传续下来的中华民族,在文化创造和发展上有着独特的优势。
有一点值得提起的是,西方逻辑思维与东方象性思维在宗教信仰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西方逻辑思维穷根究底地推论事物的本质,追寻世界的原初动因,因而演绎出超越于宇宙之上的全知全能的绝对完善的人格神——上帝,这种逻辑上自圆其说的一神教教义,认为上帝之外的其它物事都是上帝的创造物而不具神性。东方象性思维关注事物的特征和相互间的关系,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转化的有机整体,这种思维没有给超越世界之上的创世神留下存在的空间,但具体物事的“物性”之玄奥、神秘莫测等等给万物有灵和神格人留下了存在的空间,因而某种物事之神奇和某些人之神圣便有了理由,人们对某些物事的神性想象和对天子、圣人的崇信便顺理成章了。
中华审美的意象与意境追求
01
东西方审美观念、审美追求的不同
审美是人类的共同需求,但东方与西方的审美理念和审美追求有着明显的不同,这当然源自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而根子是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
前面粗线条地讨论了中华传统思维方式的“象性思维”特征,也简略地介绍了西方自希腊而形成的逻辑思维特征。逻辑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为思维形式,运用形式逻辑的三段论,在实证科学——不论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以它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精微性,超越“象性思维”的直觉性、经验性和感悟性,突破自然对思维的束缚,因而创生了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社会治理理论。但审美不同于改造自然的科技活动,也不同于平衡利益的社会活动,审美属于形象思维范畴,而直觉性、经验性和感悟性正是形象思维的思维动因。因此,在审美领域,西方与东方有着明显的不同。
西方审美受其逻辑思维习惯的影响,倾向于审美与求真的结合,其诗歌、散文注重直白表述事物和情感,其绘画、雕塑注重真实再现原型,其戏剧注重复原真实场景。
中华传统文化因为“象性思维”发达,因而中华审美这一形象思维领域硕果累累,并且有着世界独创的一些理念,其中最突出的有“意象”和“意境”这两个审美范畴。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 是“意”与“象”的结合,思想情感与具体物象的结合。意境是作者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及其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如元代马致远的词《天净沙•秋思》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意象来表现萧瑟的秋天,营造出游子孤寂、凄苦思乡的意境。
02
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不同
中国是举世公认的古代诗歌大国。2500年前编撰完成的《诗经》,已经具备了中华诗歌完满的秉赋,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运用娴熟,诗的意象创造和意境营造皆已达臻境。例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纷纷飘落。诗中依依的杨柳、霏霏的雨雪,都是作者为自然物象注入了精神内涵的意象。还例如《诗经•国风•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风雨晦暗秋夜长,鸡鸣声不停息。看到你来这里,还有什么不高兴呢?这种风雨晦暗鸡鸣持续的意象,烘托了人物的情感。
《诗经》之后的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散曲、明清诗,留传下来的洋洋数十万首,多有意象表意、意境传神之作。
相比之下,西方的诗逻辑清晰,概念论理,比如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全诗中皆是抽象概念而没有出现一个意象甚至物象。而东方的诗,象景交融,以象寓理,例如文天祥的诗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同是写献身于崇高目标的题材,文天祥的诗句里没有论理,而是用形象和情境以及心志表达了深沉的道理。
以象寓理、以意象表现意境的东方诗,我们随口可吟。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韦应物:“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辛弃疾:“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样境象神妙的诗句成千上万。
宋代苏轼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时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诗与画有机的结合,是中国画的传统,也是中国画的特点。王维的诗句如“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都会引导着我们的思绪进入到它意味深远的画境。
03
中国传统画与西方画的不同
与西方画的注重写实不同,中国传统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注重写意,注重画中人物、山水或花鸟的神韵以及画面的意境。西洋画以光影、色彩为元素描绘物象,尽量做到与实际物象相同,以求真求实。中国画以线条勾勒物象的轮廓和形貌,这本就与实际物象不同,因为实际物象并无线条,然而却符合“意象”的逻辑,因为“意象”本不是现实中的物象,而是经过人的思维提炼过的有了内涵的象。象的内涵,一方面是人认为物皆有灵,灵表现为气韵、气势和情态等等,比如竹含坚贞之灵,松蕴不屈之灵,梅有傲之灵,兰有幽之灵,菊有淡之灵,柳有柔之灵等等;另一方面则是人的情感或哲思注入到所选择的物象中,于是创造出了意象。
中国画旨趣的更高一层追求,是通过画面意象的创意性排布产生某种意境效果,从而为赏画者的精神世界提升到某种境界提供审美中的启迪。中国画的这种画理,似乎象是《周易》中“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的“以卦显道”的艺术化版本。
西洋画人物追求形貌逼真
中国画人物追求形似神似
西洋画风景注重真实复制景物
中国画山水注重表现景物气象
西洋画中的禽鸟栩栩如真
中国画中的禽鸟若思若忘
西方从希腊到英国近代莎士比亚的戏剧,讲究剧中人物形象与真实人物的一致,讲究故事情景与真实情景的相同,观看戏剧如同亲临故事发生的现场,所以西方戏剧的整体追求是真实再现。中国传统戏曲是里的人物是程式化的角色,表演是程式化的动作,比如京剧中的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每一行当表征的是某一类人。旦是女角色的统称,依据角色的社会位置和年龄又分为青衣、老旦、武旦和花旦;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依据角色的社会位置和年龄又分为老生、小生、武生、大花脸、二花脸、武花脸等;丑行又叫小花脸、三花脸,分文丑和武丑。这些程式化的行当,是提炼归纳了现实人物中的诸多特征后,艺术地创造出来的戏曲角色形象。戏曲角色形象的设定,与诗歌中和国画中的“意象”设定是相通的思维方式结果,甚至与中医中药里的“症象”“药象”也是相类似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程式也是以“象”表现场景,省却了许多背景布置和道具使用,比如做划桨的动作就表征了在水中的船上划船,做挥鞭的动作就表征了在骑马,做遮风挡雨的动作就表征人在刮风和下雨的环境中。“象性思维”使中国传统戏曲的意象和意境别出心裁,表演的艺术性浓烈,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04
西方园林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比较
西方中古时期的逻辑思维推论出全知全能的上帝是世界的主宰,自然处于从属地位,到近古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及宗教改革后,又推论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自然仍是处于从属的地位,所以西方近代的园林多是突破自然束缚的形象,比如笔直的大道和修剪平整的草坪,修剪成几何图形的树冠,人物雕像矗立园中,涣肆着“人是万物的主宰和尺度”的理念。
中国造园表现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中国传统的自然观是把自然看做有生命、有灵性的物质世界,人是从属于自然的。中国人的“象性思维”在园林的叠山理水过程中既模拟自然又依从画理,假山、溪池、曲径、拱桥、亭榭、堂舍、花树及奇石等园林物象皆被注入了“意象”的内涵,既是自然又妙于自然,园林景致展现出立体的诗画意境。中国造园的经典理念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人作”就是创造“意象”,“天开”就是模拟自然,但模拟不是复制,而是对自然物象作突出其神韵的加工,因此,我对中国传统园林的韵致归纳为:“妙作天工,巧状物灵”。
其实,中国传统建筑群落,也处处体现着中式“象性思维”的“象”理。中式建筑的屋顶,从远处望去如同舒展的鸟翼,这非常符合自然景观的法则。屋顶是在房屋墙体之上的,从远处望去,一片屋顶的背景形成的天际线如同群鸟飞翔的景象,这是自然之象,是一种和谐之美。我们看到鸟儿在天空飞翔,视觉很舒服,如果看到箱子或利剑在天空上漂着,视觉一定不舒服。所以前人设计营造的中式屋顶,是对“象”理有着深切的体会,才选择这种造型的。中式建筑的斗拱,既具结构力学上的科学性,又呈视觉上的艺术性和工艺性,如果从哲理方面体会斗拱,我感到它们的意象是“协力同心,分担共举”。中华传统建筑所营造的古代城池的意象“俨秀交辉,朝威市繁”;中华传统建筑所营造的古代村落的意象“景朴境幽,俗浓德厚”;中华传统建筑所营造的庙宇意象“理式互映,心物一体”;中华传统建筑所营造的建筑小品意象“锦上添花,画中点睛”。总之,中式建筑重视环境、重视文化内涵、重视艺术品质,其本质是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中华传统建筑,其文化内涵是“立体国学”,其艺术韵致或意境可谓之“三维辞赋”,皆是“象性思维”结出的硕果。
中华赏石文化的思维方式特点
01
中华自然观的特点
西方人的赏石活动,主要是收集各种矿石、化石、陨石、宝石等等,作为科学研究和自然知识普及之用,是逻辑思维在科技方向的运用。中国的赏石活动则是一种历史传承悠久的、民族独有的审美文化,这种文化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方式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有史以来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及东南亚的一些地区,也传续着类似中国的赏石文化,但中国赏石文化更为发达与丰富。
中华传统的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及中华传统的象性思维方式,造就了中华人对自然的看法和态度,形成中华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自然之中蕴涵着“道”和“德”。
华夏先人从事农业,就要观天象察节气看气候,就要观地貌察水土和山川。经过千万年的观察、实践、再观察、再实践,先人们发现天上星辰的运行是有一定之规的,星辰周而复始的运行方位与地上的节气变化相对应,似乎是天上的类似于意志或灵性的东西决定着天地运行和万物生息的节奏与状态。地上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一定之规的,水往低处流,山岭有脉络,南风带来温暖和生机,北风带来寒冷和萧瑟,鸟儿应时迁徙,百兽交合有期。先人们观察总结了无数事物,发现所有的事物都是按其自然本性有一定之规地运动变化的,人类只有顺应这些一定之规行事才能生存和发展。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也是有一定之规的。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联盟乃至统治也是有一定之规的,也如同自然的一定之规似的,如何如何群体就和谐安定,如何如何群体就分崩离析。先人们经过千万年的观察和思考,把这些一定之规叫做“道”,“道”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万事万物之“道”是同一的,即“道”是出于自然的本性。二千五百年前,老子归纳了此前先人们的普遍经验,在《道德经》中用几句简洁的话表述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周易》说: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道”与“德”是万物本有之性,“道”是包含着“德”的道,而不是没有价值判断的毫无感情的道。万物既然是有灵性的,其发展变化就有着吉、凶、善、恶的价值判断,而既然万物同道,万物中也必然本有着德。
第二、自然之中呈现着美。
中华传统思维以形象思维见长,而发现美和创造美的审美思维正是形象思维,所以中国人最能从自然中发现更多的美。由于自然蕴含着“道”和“德”,就有着内在之美。外在之美表现在质、形、貌、色、纹、声等方面,内在之美则从气势、格调、风韵等方面呈现出来。内在之美的丰隆润泽,无疑使外在之美有了底气和血脉的滋养,使外在之美更加生动以至传神。我们看《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历代散文和游记,有着太多对自然景象的描画与歌咏,而且形象生动、活灵活现;中国的山水画,历千年而执著于对山水自然景物的意象性描绘、出神入化。所以中国历代描绘自然的佳作,不论是绘画、文章或是诗歌,都是外在之美与内在之美完美结合的模式,美仪隽永、意境深邃、韵味悠长,使人心随神往。
中国人的象性思维能更多地发现自然美,看中国人的旅游就能感觉得到。中国游客中游山的比例,是世界上最高的,在旅游旺季,有些著名的大山上,游客甚至摩肩接踵,这大概是西方人难于理解的。西方人游山,探险探秘的比例肯定比中国多,西方人不擅于在山石上浮想联翩,他们更习惯于从自然科技的视角研究山。
第三、人应当顺应自然。
华夏文化认为人类是天地自然一部分,人类从属于天地自然并化于其中而有所作为。所以,人类应该敬重自然,顺应自然。自然是美的,又是蕴涵着“道”和“德”的,人只有心中热爱自然之美,行为上遵从自然之“道”与自然之“德”,才能获得福祉。顺应自然最突出的实例,要属都江堰水利工程,这个水利工程顺应自然之道,彰显了自然的生生大德。
中国历代延续着敬拜天、敬拜地、敬拜大山大河的传统,还敬拜一些自然界中有象征“道”与“德”的灵性的实物,比如村头的千年古树、河畔形貌奇特的巨石等等。
02
中华传统赏石文化的思维方式特点
华夏自然观的这三个特点,注定了中国人的审美视角必然地要在自然之石上有所作为。第一,地球上的泥沙是从石头风化来的,有泥沙然后有生物,今天世界上的所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鱼龟虾蟹包括人类,都是石头在亿万年间的衍生物,而石头在演化过程中各个时期所呈现的形态,正是对大地演化史的形象记录。第二,因为石头是大自然中形态最为稳定的部分,石头的一种形貌能够保持上百年上千年才发生一点微小的变化,因而质地各异、形态万千、色彩丰富、文理奇幻的石头,成为人们观象悟道的重要选择。石头逞宏大乾坤中万般姿容,寓精神世界内千种境界。对这些姿容和境界,缺乏中华文化熏陶的人当然难于观赏和领会得出来,但吸吮着华夏文化的乳汁成长起来的中华人,对个中的魅力则是心领神会。中国人的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思维方式,在自然界形貌各异的石头中找到了知心,找到了抒发的载体。石头中有美,石头中有道,石头中有德,石头值得供奉,于是,中国传统赏石文化就应运而生了。
《周易》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器”是事物的外在形态,“道”要通过“器”的形式显现出来,“器”以丰富的形态显现“道”。“神”与“形”亦是这样的关系,“神”是事物内在的气韵,它要通过各种“形”彰现出来,而各种“形”彰现的一定是其内在的气韵。中华赏石文化正是以“形上形下”的理路观赏石头的审美悟道活动,其内涵特征可概括为:“道器相显,神形互彰”。“道器相显,神形互彰”,关键的是要从“器”的层面悟至“道”的层面,从“形”中发现“神”。
中华赏石文化从其形成之始,就以观象悟道、观象赏美、观象洗心为基本特征,可以说,中国传统赏石文化是华夏文化的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思维方式在丰富多彩的石头上的哲思返照和艺术渲染,具体思路则是从观物取象到据象比类、据象比附等发现和创作过程,是一个审美方式比较特殊的文化类别。诗歌、画作、戏曲所表现的“道”与“美”,是作者或表演者给出的,是“完成式”的呈现;奇石的“道”与“美”则是要由赏石者来探寻的,是“发现式”的呈现。
因而,中华赏石不仅是简单的悦目的过程,更是心灵与石共鸣的过程,其中文化波涛的激荡,精神追求的寓寄,美仑美奂的内心效应,自是中华审美文化领域中的独特境界。
欧美之所以缺乏奇石观赏文化,不是因为欧美没有奇石,而是因为欧美人的逻辑思维方式推导不出来石头的“意象”,也就无法感悟到石头中蕴含的哲理、象征、隐喻、韵致、气势、格调等等,因而欧美地面或地下的奇石就只好孤独沉睡。
我们回望中国古代著名的赏石大家们对奇石的情愫和他们的赏石作品,会深切地体会到中华赏石的思维方式与中华诗歌、散文、戏曲、绘画、书法、古建园林创作的思维方式是相同的,与中华武术、中医、中药理论的思路是相通的,追根溯源,与被誉为中华文化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
这里额外说一点,各地、各个人对观赏石的称呼不同,有称奇石的,有称雅石的,有称禅石的,有称观赏石的。之所以对石称呼不同,以我粗浅之见,是缘于中华文化本来是多元组合的统一,尤以儒、释、道为三大支柱。儒者重礼制崇教化,因而倾向于称雅石;道教慕神仙羡奇迹,因而倾向于称奇石;佛家倡禅境悟空灵,因而倾向于称禅石。雅、奇、禅,都是将对象本身赋予了“灵”而进入认知领域的,这是中华赏石文化的基本特点。现代逻辑思维看重客观过程,因而倾向于称观赏石。
灵璧石文化的振兴
01
灵璧石的独特美韵
谈谈灵璧石的独特美韵。
我本人在三十几年间,看过国内各地各类观赏石后,目光总是情不禁地流连于灵璧石,这当然是被灵璧石的魅力感召的。那么灵璧石的魅力是怎样的呢?以我的经历来说,我在各灵璧石馆中徘徊时,总能强烈地感受到灵璧石的阳刚恣肆、仙姿飘逸、灵韵飞动,所以2005年我参与编撰天津宝成奇石馆的灵璧石书籍时,就为那本书取了《灵韵仙姿》的书名。
灵璧石为什么凸显阳刚、仙姿和灵韵呢?我体会,灵璧石变化幅度大、形态变幻丰富,是主要原因。而灵璧石之所以形态变幻丰富、变化幅度大,是与灵璧石特有的褶皱直接相关联的。
先说灵璧石形态丰富与变幻的幅度大。
灵璧石的造型,集瘦、漏、透、皱、拙、丑、奇、诡、浑、朴等奇石特征于一身,因而形貌构造万态千姿,变幻诡异,不仅有象形于动物、人物、植物、山川的上乘之品,还有意象神奇缥缈、意境玄妙幽深的惊世绝品。灵璧石丰富变幻的形态,既有天地造化沧桑大道之恢宏大象,亦有物类风情婉曲细腻之俏形,境界超然,意韵无尽。灵璧石形态变幻之奇,有如玄奥神灵出没于其间,架构诡妙,天工精微,常令观者心飞神驰,唏嘘不止,遐思无限。
再说灵璧石的褶皱。
灵璧石的褶皱,有并列状、放射状、团锦状、花瓣状、飞云状、树冠状等多种样式,而最重要的,是它的褶皱鲜明,深得到位,且褶峰不尖利,骨感与质感融于一体。这样的褶皱,在其它石种中是少见的。正是这些特殊的褶皱,与石的主干部位完美的结合(一般是从主干部位散发开来),使灵璧石的表现力大大增强,并在灵璧石的几大类型上各显千秋。
在山川形胜类灵璧石中,褶皱表现沟壑、峰谷、峭崖、叠峦等,惟妙惟肖。这些褶皱很似中国画中的各种“皴”法,表现力很强。另外,褶皱很有力度,在视觉上产生“势”的气韵。从而使山川恣肆着阳刚之气,升腾着仙道之态,灵动着险诡之神。
在象形状物类灵璧石中,褶皱表现人物的衣袍、面部的表情、树木的枝冠、飞禽的羽翅、走兽的鬃鬣等,栩栩如生。由于褶皱在这类物象上的灵动作用,因而对腾云驾雾的仙人、仙兽、仙鸟等的表现力就更为传神,所以灵璧石展品中的苍松、狮子、骏马、雄鹰、神仙、凤凰、麒麟、蛟龙等的比例就大于其它石种,这些物象往往呈跃动飞飏之态,恣肆飘逸,神刚气扬,有如神祗降临,感觉有仙风阵阵 。
在抽象奇巧类灵璧石中,褶皱表现态势、气韵、意境等,也有着特殊的效果。褶皱在视觉上展现的劲道、舒展、华丽、宛转、幽深的意韵,架设着形与意之间的桥梁,使抽象的感觉沿着蒸腾的阳气、缭绕的仙风、诡谲的神迹,升入抽象的定格,因而抽象类灵璧石多为展现仙灵般的阳刚之气的内容。
当然,不是每一种类每一块灵璧石都有典型的灵璧石褶皱,象白灵璧类、纹石类灵璧,一般就少有褶皱,磬石类中也有一些是顽圆浑朴的,这些种类和形式的灵璧石的美学特征,在其它石种中也能找到。但更多的灵璧石是有着典型的“灵璧褶皱”的,可以说,是这些褶皱创造了灵璧石特有的阳刚的气势、飘逸的仙姿和飞动的灵韵。
阳刚、仙姿、灵韵,或许就是灵璧石的魅力格调吧。
阳刚、仙姿、灵韵,展现的是一种神灵之美。
至于灵璧石的声音之美,前人早有备述,声形并茂,我这里就不说了。
由于灵璧石变化幅度大,形态极其丰富,从我看到过的灵璧石,我认为,以灵璧石的数量众多、千姿百态、“道”“器”臻全,其形貌和内涵完全可以形成系列的中华文化大系。
02
如何振兴灵璧石文化
灵璧石如此美,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振兴好灵璧石文化呢?
你要写古体诗、格律诗,要作水墨山水画,要写书法,要构思中式园林,就必须发动你的“象性思维”,创造出“意象”,并在头脑中将各个意象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创作出你所期望的意境。你要炼中华武术,就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你要当一名中医大夫,就要辨阴阳、识五行、体察经络、精晓穴位、取象比类,辨证施治。民族文化是有着民族文化的灵魂的,而文化的灵魂之根是形成和发展这种文化的思维方式。要传续中华文化的品类,并使其发扬光大,就须将中华的“象性思维”发育得更加完善,并运用它把优秀的中华文化品类提升到新的境界。逻辑思维可以用,但逻辑思维在这里只是用来作辅助分析的,不可替代了“象性思维”,否则,这些文化品类就成了无本之木,很快会枯萎消失。
中华赏石文化是“象性思维”文化,以观象悟道、观象赏美、观象洗心为基本特征,以观物取象、据象比类、据象比附为思维路径,因此赏石文化能否丰富和发展的关键,就是赏石者在这个思维路径上的作为能否达到历史的新高度。
鉴于以上,我想从石名和石铭的角度来谈灵璧石文化如何振兴,因为灵璧石以及其它各种奇石的文化承载,基本是落实在石名和石铭上的,以石名和石铭体现发现,体现悟境。
03
从石名角度谈如何振兴灵璧石文化
老子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我觉得两千五百年前老子的这段话,正是我们今天在奇石物象上进行审美发现的指导理念。
奇石命名和撰写石铭与考证古玉器古瓷器古画古金属器等文物不同,后者只要根据专业知识考据出年代出处和艺术特点就基本完成了,不需要创作和发挥,因为那些东西原有名字,也有其历史的原意。除了极个别的文物考证不出原名要由权威人士定名——比如“马踏飞燕”由郭沫若命名——文物基本上是不作诗意的发挥的。而奇石的鉴赏,除了对奇石的类别、型类和质地结构的档次这些硬件要素有所鉴定外,还有更重要的文化欣赏和文化发现的软件方面,这才是中国赏石文化的精髓之处,是对人最有吸引力的魅力所在。这不是靠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所能完成的,而是要靠多种知识博杂融会,撰者心神凝聚又文思驰骋,有一个读石、鉴定、神驰、心酿的过程。面对一块上乘的奇石,撰者只有达到“天人感应”的神幻境界,方能酿出无愧于石头的妙铭。
先说石名。
事物的名字,一般的意思是,用一个字或几个字来代表一种事物,以区别于别的事物。比如螺丝杆区别于螺丝帽。但观赏石的名字就不应仅停留在外在物象层面,而是要仔细探寻和捕捉石头的意象,挖掘这意象的内涵,否则怎么会有人说赏石文化是文化赏石呢?
我在一本介绍灵璧石的书中看到一方人物象形石,是两个古装长袍官巾的男子相向而立,一个显得年纪大些,颏下胡须浓重,身形也魁伟些;另一个显得年纪稍逊些,身材匀称。两人头颈皆前倾,脑门微微相触。这方石题名叫做“他俩”。“他俩”实在是太平淡了,也就是说没进入赏石的“道”,如同中医大夫为患者号完脉后说:“脉在跳”,等于什么病灶也没号出来。如果叫做“将相和”,就大不一样了,与石形石态也贴切。你看那两位古装官服的人物,相向亲诚的样子,不正是廉颇认错后与蔺相如和衷相处的情态吗?这样一来,这方石头就有历史文化韵味了,就进入赏石文化的“道”了,不但有了“道”的韵味,也有了“德”的美感。所以说,石名若没进入赏石文化的“道”,其名虽似与石形相符,但与该石之“道”是不相符的。对赏石来说,只看到了石头的“器”的层面,还没进入赏石的“道”;通过对外形的观察而看到了石头意象的文化内涵,才进入赏石之“道”。
2005年,我在天津宝成奇石馆见到这样一尊灵璧石,直径约半尺、高约1.6米的石柱上端弯出一个龙头,石柱肌肤苍古,龙头跃然若动。有人在先取名“龙头拐杖”。要说这石头形似龙头拐杖,也无可厚非。不过,沧海大地日精月华数亿年的鬼斧神工,就造出个地摊儿上成捆堆放的龙头拐杖,实在令人匪夷所思。我想到上古黄河流域各部落进入农耕阶段时,农田皆需水的灌溉,而各部落位于黄河上下游的不同位置,争水就成为不可避免的大事。那些以牛、马、鹿、蛇、鸟、鱼等等为图腾的部落,在多年的争战后悟出了“和”的道理,于是便将各自部落的图腾组合在一起,形成众多部落联盟的新图腾——龙,从此,争水之战停息,“和”成为黄河流域文化的灵魂,进而成为华夏民族文化的灵魂,而龙的形象和意象也一直传续下来。这灵璧石柱上擎龙头,不正是天地造化而成的华夏图腾吗?于是,我将“龙头拐杖”更名为“华夏图腾”,并将我对龙文化的认识写入石铭。发现天造的华夏图腾,与直观的认作龙头拐杖,焉能同级而语?
为观赏石起名字,既要寻其美,更要觅其“道”,这应是毋庸讳疑的。我们今天要做的,只是应当比古人的审美视点更丰富、更广博、更隽永,比古人的哲思感触更深刻、更博大、更精致。起名字的过程,要返照文化、挖掘意韵、扑捉美意,这须得苦下一番功夫。当然,不是说仅仅在起名字时下功夫就成,起名字之前若没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读书、写作和旅行阅历这些“修道”、“寻道”的功夫便上阵,就如同一个学中医的人还没学会号脉就给人开药方一样。
04
从石铭角度谈如何振兴灵璧石文化
下面谈谈石铭创作。
为什么要作石铭?因为好的石头,光有好的名字还觉得不够,其美学意韵和文化内涵光从名字上还不能表达充分,所以就要作石铭。苏东坡得一黑底白纹的中山石,以石盆供奉之,题名为“雪浪石”,尤嫌文兴未尽,因作铭道:“异哉炮石雪浪翻,石中乃有此理存。玉井芙蓉丈八盆,伏流飞空漱其根”。六百多年后,乾隆皇帝看见此石和苏翁的铭文,又有所感,作铭补道:“造物精气视所屯,石中巨擘雪浪尊”。有了这些石铭对雪浪石作注解和文化提升,这石头的形象和气韵就更加丰满了。
石铭,不同于一般的展品说明。一般的展品说明包括文物展品说明,把展品的性状用途价值等说清楚就可以了。石铭甚至也不都同于国画上的题跋,题跋一般只说到一番感慨就打住。石铭会含有说明、鉴赏、评定的内容,也会含有歌咏称颂的内容,还会含有挖掘、发现、联想、创造的内容。石铭主要的特征是发现和创造,发现石头中哲理的、历史的、民俗的或神话的意象,发动联想来体悟石头所蕴涵的道与德,营造出一种文化审美境界,这种审美境界用石铭的形式来表达。试想,中国现在各地高楼林立,高楼的科技含量很高,可游客为什么不在城市里看大楼,而要把登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鹳雀楼作为自己一生旅游中不可忽略的目标呢?因为这四大名楼有文化魅力。有的是什么文化呢?是古代先贤登楼(范仲淹是特例,他是神游登楼)观象赏美悟道的体验文化,诗画意象的胸臆文化,缥缈意境的哲理文化。没有他们写的这些“楼铭”,这些楼就体现不出魅力所在。
05
石铭的类型
根据我个人粗浅的经验和体会,石铭的类型可以这样分一下类(我的主要注意力在灵璧石,因而以灵璧石铭为例):
(一)歌咏称颂式石铭
歌咏称颂式石铭,一般适宜于形态比较明确的象形状物类石头,例如有一尊神貌具佳的雄鸡状石,体量大于真鸡五倍许,我给它取名为“东方第一星”,并作歌咏称颂式石铭:
东方第一星
日渐东方云霞红,昴日星君仰天鸣。
一日之计在于晨,星官依时传金声。
循辰守刻天行健,迎岁送月地增灵。
夜息昼动生命旺,万类感念第一星。
把精神抖擞的灵璧石大公鸡,当作神话传说中的昴日星君来歌咏称颂,等于将该石奉为神祇,提升了它的地位。
(二)联想创作式石铭
联想创作式石铭,对山川形胜类、象形状物类、表面图纹类石头基本适用。联想,可联想到历史与现实、物质与精神的各个方面和角度。比如我在天津宝成奇石园内见到一尊园林置石,皱透宛转,婀娜多姿,神似唐宋扬淮少女,我为其命名:秦淮红韵。并作联想创作式石铭:
莺柳芳心春露情,云鬟丝裳佩玲珑。
婀娜景致浑身带,扶花扑蝶后园中。
园中另一处有一尊高大雄健的灵璧石,我作如下石铭:
汉唐时期,西域边关频滋战火,朝廷每派大将征西平复。此石高大雄健,威武轩然,状若戎装武将揖拜告辞。故名“阳关辞行”。
大将出征气凛然,戎装战帻映旌幡。
拱手一辞阳关去,且待捷报西域传。
(三)鉴赏评价式石铭
鉴赏评价式石铭,要对石头的类型(如山川形胜类、象形状物类、表面图纹类、抽象奇巧类等)、艺术特点、文化意韵以及档次给予精到的说明或解析,比如20005我年为一尊抽象意象类灵璧石作的石铭:
乾坤洪元
此尊灵璧石,中隆周峻,訇然两洞中嵌。其下洞蜿转,有屏狮卧洞前,洞形险诡,突穹斜环。其上洞悬空,天光通透,洞右壁隐一小窍,另辟玄门。峰坂云横,层叠如涌。右侧一小崖耸起,与中穹隔峡相迎。主穹呈冲俯之势,峰岅呈迎托之势,整体石态似《周易》中泰卦之形,负阴抱阳,小往大来,乾坤和合,为天地初开之浑元大势,静观之,恍如见亿万年前乾坤初造之盛状,令人动魄惊心。此石神骨嶒棱,形意神奇,韵飞灵动,藏万妙而浑朴,容险峻而平和,气氲蒸蔚,含玄蕴道,正应“大道无形”、“大盈若冲”之妙谛。 此石质地坚细,肌隆肤苍,色润光柔,轻扣而玉振金声。溢天籁之韵,显造化之风,神工道法,浩然天成,堪称世间难觅之灵璧石绝品。
这块石头送亚太地区第八届盆景、观赏石展会评选,获金奖。
几年前,徐州朋友王晨给我发来一块状如玉璧的灵璧石照片,若按玉璧品相鉴定,是为断璧,而在我看来,此璧一分为二的内涵极为精妙,因作石铭“众妙之门”。
众妙之门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体悟道的途径,老子喻作众妙之门。此方灵璧石天然和璧,似一而二,似二而一。一中含二,合二而一。一显阴阳谐和,二显交互作用。在交互作用中统一,在统一谐和中交互作用,从而生生不息。凡间制璧,周圆无隙,虽外表雍华而无哲韵,小美也。天地制璧,大成若缺,演物类运化之根本,示大千奥妙之门径,大美也。大美者,天地神明也。朴而大美,简而示道,曰此璧为众妙之门,不亦乐乎!
(四)综合式石铭
综合式石铭,即把上述几种形式的石铭综合起来运用,如我对一山型灵璧石作的石铭:
梦境昆仑
此为兼山式山型石,主峰雄踞,群峰呼应,沟壑纵横,变幻神雄。石质为正宗老坑灵璧石,结构密致。岩崖飞云,风雪痕深,大气磅礴,接天衔地,阳刚之韵,令人感奋。有诗证曰:
天苍苍,雪浑浑,
削天拔地莽昆仑。
崖风啸虎云腾蛟,
峰头变幻改晨昏。
铁骑千里震深谷,
苍鹰百日掠寒云。
冰销万载崖铅色,
激流滚石刻天痕。
冬封春暖分南北,
冰峰玉壑裁乾坤。
大矣哉昆仑!
莽矣哉昆仑!
这个石铭,把歌咏称颂、联想创作和鉴赏评价三种内容都用进去了。
偶有巨大体量且造型瑰丽宏伟的灵璧石出土,小词小文已不可形容之。2014年见到的重50吨长7米多的灵璧石,气象万千,因以16句诗概之。
天都帝苑礼赞
2014年秋,此尊巨若舟艇的山型石于安徽灵璧九顶镇山麓出土,吾惊其神异,名之为天都帝苑。并诗赞道:
盘古开天万象成,一毫蛰伏渐生灵。
修炼十亿八千岁,化作仙山隐九顶。
一峰耸连十八崮,百洞环接三十泓。
风痕浪迹镌嵯峨,云踪雾影印峥嵘。
蜃楼海市起缥缈,百窍千孔天籁声。
妙境从来多神貌,沧桑未曾少仙形。
神龟峰头抒静澹,龙子崖畔展从容。
奇禽吉兽栖崮顶,鸣啸相闻各怡情。
巨鹰临潭观隼相,池鱼绕荷看云行。
执棋高士思妙道,望月慧僧悟净空。
万千奇秀聚一山,一山生出百玲珑。
此景只应天都有,帝苑何以尽神工?
盘古初意石中蕴,有形有象亦有精。
天地万类本一体,山水生灵总交融。
天界人界原无界,大朴大真即仙境。
至道真谛法自然,自然大美妙无穷。
以上四种形式的石铭,内容都体现发现和创造。没有发现和创造,就不算观赏石的石铭,而是矿石的说明。
06
作者对于石铭的体会
我体会,石铭的体裁,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古体诗、格律诗、现代诗、半文言文、白话文都可以。主要是根据石头的特点和自己的写作习惯,原则是要让有中学以上文化的人看得懂。
另一个体会是,石铭涉及对石头档次的评价时,要谨慎,要真的搞懂了,要心中有数,最好是与一些内行专家沟通一致了,否则一旦评价错了会贻笑大方。这需要多看石头多看书刊,对所评价的石种有充分的了解。
再一个体会是,写石铭时要进入“痴迷”的状态,要全身心的投入,细致观察,思绪飞旋,头脑中要产生联想风暴。作个形象点的比喻,如同视石如友,视石如神,并与石亲切会晤。没有这种状态,也是难以创作出好石铭的。
当然,档次一般的石头,就用不着写什么石铭了。因为石头本身没什么魅力,激发不起来你的情绪,硬写也写不好。写过头了,就是以次充好,是不可取的。
我认为,为观赏石酿好名字、制好石铭,实在是提升赏石活动文化意韵的枢机。这个枢机的文章做不好,就难说赏石的文化拓展了。灵璧石的形貌气象万千,要振兴灵璧石文化,就必须在灵璧石的石名和石铭上下大功夫。石名和石铭,是观赏石文化创意的灵魂部分。
诚然,有的奇石尤其是抽象玄奇类石头,不是三天两天就能看出其玄妙所指的,我在渔沟曾看过一尊结构精美玄妙的石头,唏嘘感叹后竟无以言表,之后的几年中梦见它若干次,五年后再次见到这尊神奇之石,辗转多日,终于作出“梦境天国”的石铭来描绘和赞颂它。不过,我期望哪一天出现一位高人来重新写它,以使国人的见识和才气对得起这尊绝美之石。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石头认识的深化和石铭的创作提升是一个无穷尽的过程,而不会象绘画那样,完成了就定格了。
07
作者谈奇石:人为炒作的结果
最后顺便说一句,国内某些人物谈矿石、化石、陨石、宝石,说这些石头或有科技的价值,或有收藏的价值,而且其价值能以重量单位量化,而奇石实际上就是山里的普通石头而已,无非是人为炒作的结果。我觉得这些人物是缺失了中华文化的思维能力,是审美缺失,他既看不到自然之美,也不能与自然进行心灵交流,只剩下统治自然的思路。按他们的思维逻辑,凡是他的眼睛看不到的,就不存在,气功的意念,太极拳的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中医说的经络,都不存在。按此逻辑,中国写意画中的人物、山水也都毫无价值,因为画中的意象与现实中的物象不一样。以此推论,则中华文化中的意象性品类皆应取消,比如春节不要贴对联,因为那些吉庆内容的对联都不能以科学逻辑或数字证明会准确实现。游览名山大川也都属于卖傻力花冤枉钱,游览四大名楼等于被王勃、崔颢、王之涣、范仲淹忽悠了。这种观念,其根子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缺乏了解,是一种很偏颇的东方文化虚无观念。
近十几年来,从西方传来创意产业概念,创意产业突破了科学主义的框子,将个人的感性的艺术的创造纳入经济范畴,打破心物二元对立的科技意义上的创新,而纳入心物一体的科技与人文结合意义上的创新。从创意概念和中华赏石文化的比较看,赏石活动基本具备创意的特征;反过来说,古老的中华赏石文化早已蕴含着当代创意产业的主要内涵,因此,我们毫无理由低看我们古老文化中的这些品类,而应自豪地发扬我们这些文化品类的独特创意境界,为世界文化和文化产业献上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奇葩。
本文开篇就谈到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的自古连续传承下来的古老文化,这个文化中的一些品类包括赏石文化是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或曰失传了的。我们应当珍惜这些灿烂的文化品类,丰富发展这些文化品类,让这些文化品类滋养我们的心性,润泽我们的生活。
让我们的逻辑思维继续精准地追寻真理,让我们的象性思维继续生动地观象悟道,让我们的中华文明在两种思维的双轮驱动下永远昌明繁盛。
以上拙文,啰里啰嗦,多乡俗俚见,窃望能起到一点抛砖引玉之工,并望能得到方家的指点。
上一条:形显神工,状呈物灵 ——谈奇石在园林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价值 下一条:困境中的观赏石经营如何逆袭突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