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83379692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理论 > 专家文库
图纹石凭什么斗不过造型石
发布时间:2020-06-12                  作者:Admin                 点击次数:1842

图纹石凭什么斗不过造型石

 

 

如今的观赏石虽然在全国收藏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比起传统门类还是一个小众爱好。然而在这个小众爱好中还有一个更小众的赏石细分品种,那就是图纹石。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笔者就喜欢雨花石。那时上海有一大批很有影响力的雨花石收藏家,如陈瑞枫、吴浩源、杜宝君、蔡畦、钟陵强、史解源、钱自良、王惟扬、伍贻禄等等等。他们以独特的眼光“发现”了众多雨花石精品。此外,他们还撰文刊发分享心得,参办石展宣传推广,掀起了沪上的雨花石收藏热。钟陵强还发明了一种方便美观的观赏盒 - 可调光显观赏石立屏,并取得发明专利。他们为雨花石这一传统图纹石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笔者正是看了他们的文章和石展才走上雨花石收藏道路的。

 

然而时过境迁,戈壁石、大化石、来宾石、摩尔石、九龙璧、乌江石等石种横空出世冲击市场,传统四大名石(灵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焕发新机卷土重来。除了图纹石的产地等部分地区,它们总体上与造型石相比明显处于下风。各地综合性精品石展上,图纹石无论参赛数量还是获奖数量仅占总数的1/4左右,甚至更少。图纹石在石界的华山论剑中,似有力不从心之态。图纹石是否会被边缘化?被请出“名门正派”的俱乐部?笔者对此进行了一番分析-

 

图纹石的不足

 

必须承认,图纹石相对造型石确有一些不足之处:

 

石种偏少

图纹石除了雨花石,只剩长江石、黄河石、汉江石、大理石等为数不多的有影响的石种。近些年,还引进了海洋玉髓、马料等国外图纹石。即便如此,面对多达数十种的造型石,图纹石石种还是明显偏少的。如此一来,图纹石的选择机会就会偏少。此外,还派生出了另一个问题:支持图纹石的产地因素也会偏弱。众所周知,产地石友往往会支持本地石种。因此“主场”粉丝少也会影响图纹石在全国的整体群众基础。

 

欣赏面少

图纹石的欣赏面往往只有一个,即正面的二维平面。

造型石则不一样,是三维立体的,观赏面多立体感又强。

 

视觉受限

图纹石的观赏在视觉上受到限制,必须“正视+近视”。只有在正面可以观看,偏离一些图纹就会变形而影响观赏效果。图纹石的侧面和背面很少出现适合欣赏的图纹。另外,图纹石的观赏不仅要正视,还要近视。因为稍远一些,就不易看清。这些都与造型石不同。造型石偏一些,远一些,造型会产生变化,或有不同的视觉享受。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观赏不便

图纹石以水冲石居多。水冲石中有不少硬度不够,或水冲度不够,其干湿的观赏效果不同。干燥时往往观感不佳,需要上水湿润对比度才会明显。有的还需要上油,但硬度不够的又不适合上油,否则图纹容易整体变污发暗,又影响图纹与背景的对比度。雨花石等特殊的图纹石还需要放在盛水的容器中才能欣赏。这对忙碌的现代人来说更为不便。造型石虽然也有硬度大小的问题,但对造型的清晰度影响不大,更没有对比度的烦恼。

 

体型较小

图纹石的体型相对较小。只有小型的掌玩石、中型的标准石,大型的图纹石较罕见。体型小的结果就是难寻合适的厅堂石,尤其是户外的园林石。比如,故宫户外的观赏石能见到的绝大部分都是造型石。以笔者的孤陋寡闻仅知其有“孔明拜北斗”一方户外图纹石(大理石石屏除外)。形体小,容易给石种带上不够大气的帽子。这是图纹石的一大缺憾。一定体量的大型石在某些地区很受追捧,压得住、能镇宅、够气派。在园林、机关、学校、医院、私宅等处的门口或庭院内也需要大型石。而这些基本与图纹石无关,是造型石的天下。

 

读石较难

 

图纹石相对造型石而言更不易看懂,读石难度更大。造型石中除了传统赏石的“瘦皱漏透”不易掌握外,其他的景观、山形,尤其是象形石,在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后相对容易读懂。

 

为什么图纹石不易读懂?

 

首先,图纹石的欣赏点更多

图纹石除了主体图纹(笔者称之为“主纹”),还有可能大面积出现与主体图纹不直接相关的图纹(笔者称之为“杂纹”)。图纹石不仅要判断主纹的优劣,还需要对杂纹进行解读。

 

如果图纹石的杂纹得不到合理解释就成了“干扰”,如果能合理解释就能变废为宝,甚至能点石成金。比如有一方荷花石 ,中间“古装女子”的主纹很明显,还有五官,甚至口红也清晰可见。但有不少杂纹:其左右、上方等处有不少小斑点状色块,所占面积还不小;在左下角有一上红下白的桶状色块;女子手部前出部分横了一细枝条状物。这些杂纹如何解读?如果未能合理读石,这么多杂纹都会成为败笔,使该石变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长考”,数次调整后作出如下解读:一,大面积的小色块杂纹可以看作“花朵”;二,桶状色块很像古代的“灯笼”;三,古装女子可看作“天女”;四,黑色背景可以解释成“黑夜”。故取名- 《天女持灯夜散花》。这样就成为没有漏点的解读,解释了所有“干扰”,甚至还解决了荷花石天然的黑色背景问题。而且天女的姿态、神韵和整体效果等都堪称惊艳。

 

图纹石的杂纹解读是门学问。造型石则不太可能有这样的麻烦,造型石通常只需要判断主体造型(笔者称之为“主型”)。当出现与主体造型不直接相关的造型(笔者称之为“杂型”)时,这方造型石通常来看已经出现了败笔,甚至是重大败笔。造型石的“杂型”虽然也有可能挽回,比如山形中一个小凸起可以解读为小亭子等。但这样的可能性比图纹石小得多。在实践中二者的大数据对比来看,造型石可以忽略不计。

 

其次,图纹石的欣赏对赏石者素质要求更高

图纹石的欣赏对赏石者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包括:

一,艺术素养要求更高

图纹石中的文字石更讲究不同的书体(篆、隶、真、行、草等)、笔法、飞白、间架等;其景观石中的山石树木要求皴、擦、点、染;其“名画石”要了解名家及其画作的特点,如图纹石中已经出现的八大山人禽鸟、齐白石仙鹤;……这些要求是造型石欣赏时不必具备的。因此图纹石的欣赏难度更大,更接近人类的书画艺术。也因此图纹石的读石更需要艺术知识,甚至需要艺术欣赏天赋。

 

二,诗词知识要求更高

一般的赏石讲究“形质色纹韵”,其中的“韵”怎么理解?“韵”的解读很重要的一点是诗性解读。画面的诗意是“韵”的核心之一。比如苏东坡在《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对王维的评语:“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里就包含了是对王维画中诗意的赞美。图纹石的画面欣赏也常离不开诗意。这便要求赏石者对诗词有一定的功底。在现实中,我们也发现喜欢诗词、能写诗词的人赏析图纹石上手比常人快,解读比常人更深入。

 

石界有一种说法:“同样的石头在不同人手里价格不一样”。图纹石更是如此。原因之一就是有些爱石人有闲钱,但眼力不够,时间不够。要买好石头就到业内高手那里去,借高手们的艺术素养替自己把关挑选。高手们就有更多机会获得精英客户。这是“眼力”与“财力”的对话。

 

目前的石界门槛较低,除了部分高手,石友的整体文化层次尚有待提高。图纹石读石的难度也成为它处于弱势的一个因素。

 

综合以上因素,并从当前市场实际情况看,图纹石斗不过造型石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图纹石斗不过造型石只是当前的“市场状况”,并非其“艺术含量”或“艺术价值”的低下,更不能包含所有的图纹石。神品级的图纹石也有屡创天价的现象。

 

图纹石相对造型石虽有不足,但也要看到其自身的优势。

 

图纹石的优势

 

物像更多

图纹石中的物像比造型石更多更完整。图纹景观石能形成日、月、烟、云等特殊物像;图纹象形石中不仅有人物、动物,还能形成其周围的环境等等。这些是造型石难以具备的,甚至完全不具备。这也成了图纹石独特的亮点。

 

层次更多

图纹石中的景观石,可以同时有近景、中景、远景,也可以同时有“平远、高远、深远(郭熙语)”。这如画作一般。笔者形容这一特点为:“半尺之画面,千里之气象”。造型石却只能表现单层次,或少数几个层次。

 

全景构图

 

图纹石可以出现一幅完整而独立的画面,且基本没有干扰,笔者称为“全景式构图”。其画面或简洁,或多物像、多层次(类似人类精心设计的复杂而完整的画面)。甚至能同时出现下有江河,中有道路,远有山川,上有日月的纹理。这些物像交叉组合,有似人工却本于天工。这与人类的艺术创作吻合度高,但更质朴、更天然、更具感染力。造型石在物像的数量、画面层次、物像之间的整体整合方面难与图纹石匹敌。

 

比如一方“大江东去”的长江石:苍天之下,滚滚江水东流而去。画面虽简洁,但场面宏大,没有干扰,是一幅完整而独立的画面,属于“全景式构图”。其水波纹如同名家的细笔勾勒,水势汹涌,连绵不断。雅赏可以有许多历史的再现:三国赤壁、洛神赋图、后主悲情(一江春水向东流)、东坡泛舟(二游赤壁)等等。俗看也有很好的喻意:“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不可多得的是正反两面呈“双面画”,更难能可贵的是正反两面都是“全景式构图”。最绝的是这两幅画构成了“连环画”!这是图纹石中目前发现的唯一的全天然“连环画”。双面是同一主题,水天又是基本相同的位置,连水波纹都如出一辙。反面简直就是正面的延伸。正反展开,能构成一个整体,各面又独立成画。真妙不可言!

 

色线成图

图纹石还有一个绝活,就是仅靠不同的色彩、线条也能形成独立的画面,类似于西方的抽象画。这同样是造型石难以做到的。造型石的不同色彩、线条,因造型的扭曲变化难以形成合适的独立艺术作品。

 

总之,在二维平面方面的发挥,图纹石可以表现得淋漓尽致,造型石只能望洋兴叹。

 

容易捡漏

图纹石与人类书画艺术的结合度高,图纹石的画面往往更需要或更适合参考传统的书画以及西方的油画等。其欣赏需要有一定的书法绘画知识储备。这也使其欣赏的门槛被提高了。不少好的图纹石不是人人都能看懂的。所以图纹石的捡漏可能性比造型石更大,更有乐趣。

 

易出高人

也因为图纹石与人类诗词、书画等艺术的结合度高,其艺术性更突出,赏玩的难度更大。故此,玩图纹石更易磨炼出高人。比如,四川的王毅高,将中国传统的书画引入图纹石的赏玩中,还植入了西方的油画艺术和抽象艺术。其图纹石中的水墨画“衡岳叠嶂”、油画“御苑金秋”、抽象画“极光玄影”就是很好的说明。其作品,有的让人拍案叫绝,有的却似懂非懂,只有些模糊的感觉,知其好不知其所以好。

 

尤其是抽象画面石的解读,艺术造诣没有高到一定程度,入门都很困难。由于抽象图纹石读石难度大,这里重点介绍一下。以这幅《极光玄影》为例:画面乍一看色彩很丰富,实际只有黄蓝二色。这是由黄蓝二色的深浅和疏密变化,造成了“色”分五色的独特现象。这也成了该石的一大亮点。同时,这里的点、线、面和块状等图案错综却不杂乱,是一幅“精心设计”的抽象图案。另外,画面中心是一列左倾纵向的点,每个点都溢出横向的光芒,可看极地天空之光芒,又像湖中光影之摇曳,还似人生每个十字路口之彷徨和玄影……当然还可以有更多不同的解读。这幅抽象画,看似无主题,却能通过联想产生具象的形象,抽象的概念,甚至人生的哲理。有人说艺术作品有三个层次:视觉欣赏、情绪感染、心灵震撼。在这幅抽象画面前,每个层次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抽象艺术是一场艺术革命。它摆脱了具象,展示出抽象,通过联想产生感受,表达更广,感受更深,情感更丰,层次更高。笔者对抽象艺术的特点进行了如下总结:二重二轻(重形式、重抽象;轻内容、轻具象)、三有三无(有联想、有感受、有独创;无主题、无逻辑、无故事)、四元四要(四大元素:点、线、块、面;四大要点:形、色、神、韵)。掌握了这些基本要点,可以方便打开图纹抽象石的欣赏大门。

 

从抽象图纹石作品的欣赏中,我们可以深深体会:能发现并表达出这样作品的人实在值得赞叹!面对天才型的图纹赏石家,常让人羡慕又气愤。慕其高致,气己不争。笔者认为王毅高已经将图纹石玩到了十年后的水准,也就是他对图纹石的赏玩已经超前了十年。十年后这些抽象石一定会流行起来。他的赏玩形式和思路是图纹石艺术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今后图纹石的发展趋势之一。图纹石的独特性也必然会造就越来越多的赏石高人。

 

图纹石的发展

 

图纹石斗不过造型石,虽是如今的事实,但图纹石的拥趸也不必气馁。

 

图纹石与造型石只是各有所长。即便低迷时期,图纹石依然拥有不少忠实的粉丝,这本身就说明了图纹石的吸引力。

 

笔者以为:

一,借鉴平面艺术

图纹石今后的发展会与中国传统书画、西方油画抽象画以及平面视觉艺术等更紧密地结合。来自这些艺术形式的研究成果和艺术实践会逐步转化为图纹石的赏玩形式或理论。反过来说,由于借鉴,图纹石艺术的赏玩方式和理论与书画或平面艺术相比,已经落后一截。而且处于跟随状态就难以超越。也由于借鉴,缺乏属于图纹石自己的“原创知识产权”,容易失去发展的主动权。

 

二,借鉴其他艺术

由于艺术形式的跨界与融合已成为一种新趋势,图纹石的发展很可能在其他艺术形式上获得养分并为“我”所用。

 

然而,无论怎样的借鉴都会将图纹石艺术置于从属地位的尴尬状态。图纹石在艺术界只能靠边站。就像世界文明古国没有算上古希腊一样。尽管古希腊文明相当辉煌,但不能作为文明古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古希腊文明不是原创的。

 

三,自身创新发展

图纹石除了借鉴其他艺术形式,还要独辟蹊径,有原创,有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钟陵强的观赏石立屏的发明在新时代图纹石欣赏史上有开创性的意义。近年他又推出了“临绘石纹水墨画”(笔者拟名),即用国画的形式临画图纹石的纹理。天作之纹,人为之画,亦是当代“天人合一”的赏石新方式。此外,柳州张卫的“玩石四艺” 审石立意、台座设计、陈设布光、命名诗赏)也开辟了针对图纹石的独特形式。近些年,北京焦立廷推出了“即兴置景”。笔者认为“即兴置景”的意义不同寻常。它把图纹赏石艺术的欣赏从静态的、单向的,转变为动态的、双向的。尤其是把“即兴置景的过程”也作为“置景作品”的一部分,那么其意义更为非凡。这将使中国千年赏石艺术的“结果欣赏”,变为“过程欣赏”,更具互动性,更具有时代前沿艺术的特色。这对赏石艺术的创作模式也会带来观念上的革命性变革。尽管这些图纹赏石新形式还不多,时间也不长,但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相信今后图纹石的赏玩创作的方式理念还会有进一步的拓展。

 

有人说图纹石的赏玩“可以看出读书与不读书的区别”。这句话点中了一个要害。笔者以为除了要读书,也许还要思考,还要创新。

 

今后,随着赏石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图纹石会越来越受重视。图纹石的魅力也会越来越得到彰显。那时,造型石一家独大的局面将会改变,图纹石的春天就会来临。

 

 

上一条:如何提高社区家居赏石艺术的美学品味
下一条:孙淮滨
您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