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83379692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前沿
月下烹雪
发布时间:2022-09-08                  作者:Admin                 点击次数:2018

    

图片

渔樵问答

    

    该枚奇石上小下大,敦朴厚重,正面视觉形象犹如一尊坐姿造像,似一须发披肩的野叟,老翁或灵隐者,角色形象模糊隐约难以圈定。此翁在独钓寒江雪还是在煮茶,打盹,悟道,发呆,均不可测。只是这么静静的一团,石形极静而有活泼泼的生机在焉。   

 

图片



    石表婉转流畅的纹路沟回,不像是鲜衣华服,更像雪夜归来衣襟上融化流淌的雪水,也或是蓑衣的皱褶,都为这一尊朦胧感、联想性极强的赏石平添了无限动感与生气。而上部两侧流畅悠长的线条终了处,紧随着的是一片如碎玉般的块状旋纹。无论线条和旋纹,石筋都凸出鲜明,整体石表皮壳苍老亮泽,具有长期把玩与风化层并存的鲜明特点。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间下部有一深窟,如果没有此窟,这枚拳石则趣味减半,石窟丰富了石头的层次,扩张了联想空间。此窟幽深,可以深居、栖息,也可以暗示隐者的居处地。也可以是胸中有丘壑,腹中有乾坤的深远意象,结合石型风格,该石应为一枚晚明遗石,与明末清初的时代风格暗合,透出一股浓浓的乱世隐逸的山水情怀与遁世野趣。


图片


    更饶有趣味的还是背部钤文,铭刻如图(背部铭文图片)   


                                             图片

图片

  钤文尺寸:1.2cm×1.6cm

     没有遵循印章篆刻的章法,很有简笔写意的意味。   


    细细琢磨铭文,总体布局为左右各半,左为倒月形。自甲骨文到金文直至篆书,月字的演变历经从横到竖,这个则完全颠倒,大概暗示月下或月亮的倒影,亦或是在暗讽晚明那颠倒的年代?右半部分上为“彐”,应作雪字解。从雪字的演变可见,“彐”为雪的字根。甲骨文的雪字如图:



图片


 

    从字形不难看出,早期的雪字,从雨,从羽,既象形,也会意。随着字形结构的演变,彐成为雪字的根,大概这个符号抽取了初期雪字上下两部分的形体结构,只作了方位与笔画的最简单的变动。小篆将雪变成“彗”,持帚以达扫雪之意,扫字的繁体也是左手右帚,其意相通,可见这一符号为雪字的根,乃至最后一次简化字干脆直接将雪简化为彐,有其合理性,既是对民俗写法的尊重与吸收,也抓住了雪字不可替代的根。    


    铭文右下部为火字的变体,上下之间一横会意为炊具,右下部也不妨同时作“一人”解,这样,借至简的笔画,月下一人煮雪烹茶的安逸情调,因这一方随性的变体铭文而愈浓。

    关于煮雪烹茶。煮雪烹茶历来为文人雅士所崇尚,这一独特的烹茶方式始于何时已不可考,白居易有“融雪煎香茗”的诗句,雪水煮茶入诗,表明最迟在晚唐时期,煮雪烹茶已经存在且成为较为普遍的茶文化现象。
    时至北宋,品茶斗茶蔚为风气,茶具更有各大名窑跟进,茶具名器层出,此类高尚且仪式感很强的清雅之事为时人所尚,自在情理之中。张耒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诗句,煮雪烹茶更成为雅中之雅。
    以雪水烹茶,大概是古人认为,雪花凝天地精气,晶莹剔透,至纯至净,不曾经受尘世间的污垢,是茶的上好伴侣。据说雪水煮茶,茶味清冽,茶香具有沁人心脾的穿透力,晚明文人高濂说“ 飞雪有声,唯在竹间最雅。” 妙玉采集花间之雪以烹茶,世间所有花均开奇数,唯有雪花独出其六,其她的花都是土生的,只有雪花是天生的,在妙玉这里,不唯雪水煮茶茶味好,更有一番超凡脱俗的深长意味了。
    雪的特殊观感,雪的美白无瑕,与茶的结合,广受尘外孤标的文人雅士、隐居山中的僧道高人的一致推崇一点也不奇怪。的确,雪夜煮雪烹茶,可以拥书夜读,神交古人,可以围炉夜话,茶叙桑麻,如在月下,那就更是清雅之至了。


                                           图片



图片





( END )

上一条:走遍灵璧•串起观赏石组合的那根“线”
下一条:没有了
您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