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83379692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前沿
宦振宏:赏石艺术到底有没有标准?(连载二、三)
发布时间:2020-09-12                  作者:Admin                 点击次数:1004
收藏经典  经典您的生活


作者简介:
宦振宏,网名“一粟斋”,上海观赏石协会理事,上海诗词学会理事,上海博物馆志愿者(展厅讲解员)。


笔者以为,艺术标准是历代艺术工作者(尤其是艺术家、艺术大师)总结出的经验和理论。在数千年的艺术历史面前,当今任何一个艺术工作者都是不到百岁的“毛头小伙”。“毛头小伙”质疑权威和创新突破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但“没有标准”的说法是全盘否定人类数千年的艺术历史和所有前辈艺术家的成果。搞艺术的人往往有这样的特点:感性有余,理性不足;激情有余,严谨不足;想象有余,逻辑不足。所以才会出现无标准的说法。艺术可以不需要理性和逻辑,但艺术研究需要理性和逻辑。
既然艺术有这么多标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视而不见,提出“艺术没有标准”呢?
笔者分析了一下原因,发现艺术标准很特别,有很多特性。具体作如下梳理-

主观性/客观性

历代艺术家为艺术总结出的经验或理论都是标准,而且客观存在。然而标准是人主观制定的。既然可以定标准,也可以不定标准,还可以有自己的个性化的标准。这里笔者发现:标准的存在具有客观性,标准的制定与选用具有主观性。也就是艺术标准同时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标准论者指出了标准的客观性,而无标准论者强调的是主观性:“我不定标准;我不想用你们的标准;我不仅不想用你们的标准,我还要突破你们的标准。”
因此,笔者觉得有必要从客观与主观两个角度细分并探讨艺术标准的特性。
先从客观的角度看
存在性
既然标准客观存在,就说明标准具有“存在性”。无标准论者认为不存在标准,显然是不对的。比如,外面在刮风。你把门关起来,把耳朵捂起来,风就没有了吗?风还在刮啊!
稳定性/可变性
有人说:就算有标准,但标准可以不断更新和改变。那就是没有标准啊!虽然标准会发展和改进,但在一定范围和时间内标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过了稳定期才会改变(当然有部分稳定期可能较短)。因此,艺术标准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是可变性混淆了人们的视线,让人觉得没有标准。
明确性/模糊性
很多人认为标准应该是明确的。有些艺术形式很难总结标准,模模糊糊的,所以就认为没有标准。笔者以为标准不仅可以是量化的、明确的,还可以是不量化的、模糊的。比如抽象画,通常没有明确的标准,看不到三角构图、黄金分割、透视等标准。看似没有标准,但抽象画的特征很独特,一看就知道。说明抽象画已经形成风格,而风格本身就是一种标准。尽管总结其标准比具象画难很多,但标准依然存在。笔者试着对抽象画的标准进行了如下“模糊”总结:二重二轻(重形式、重抽象;轻内容、轻具象)、三有三无(有联想、有感受、有独创;无主题、无逻辑、无故事)。因此,艺术标准可以有明确性,也可以有模糊性。二者都可以成为标准。
成定性
有人认为,作品不用前人的标准,就是没有标准。这是否定论者的重要依据。笔者以为,一件作品没有任何一点借鉴前人的标准,几乎不可能。提出这一想法是比较主观与极端的。然而,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需要主观与极端。于是,这一想法在艺术界风靡开来。
标准论者还忽略了更重要的一点:任何艺术作品一旦完成,就立即产生标准。这些标准可能是清晰的,可能是模糊的,可能是长久的,可能是短暂的,可能是有意识的,可能是无意识的(甚至作者故意无意识地随意创作)......哪怕作者没有意识到其完成的作品已形成标准,那还是标准。作品完成的那一刻,标准立即确定。笔者称之为标准的“成定性”。这是“标准”出生时的特点。对成定性缺乏认识也是否定标准的原因之一。
而且,即便作品没有全部完成,只是部分完成,或者局部的创作思想、意图完成,也能形成局部的标准,也拥有这部分的“成定性”。
当然作品中体现的标准要再分两种,一是作者有自己的理论文字等方式进行清晰的描述,这种很明确;另一种仅仅有作品,需要进行解读,而解读再分两种:一种是相对明显的,比如中国画的各种皴法;还有一种是相对模糊的,比如对意象画、抽象画的解读。这种较模糊,可能产生几种分歧,但分歧还是固定在一定的范围内。这种模糊在整体上也是确定的(也即这种模糊有识别度,后文将具体阐述),依然有“成定性”。模糊的标准也是标准,是一种相对宽泛的标准。不仅艺术作品,艺术的技法,理念、观点等等都具有“成定性”。
固化性/转化性
我们再说刚才的案例,即有人举例有艺术家突破权威的标准获得成功。创新一旦成功就成为新标准。而创新者很容易在以后的作品中模仿自己,重复自己之前独创的标准(如技法、理念等)。这里笔者简单定义几个概念:这些独创的“标准”就会逐步稳固起来,形成固化效应。在一段时期内,成为较为稳定的标准,可称之为“个人标准”。“个人标准”不仅会被自己认同或模仿还可能被别人认同或模仿。一旦被别人认同或模仿就会转化为更广泛的标准--“公共标准”。模仿的人少则转化为“小众标准”,模仿的人多则转化为“大众标准”。比如梅兰芳的唱腔本来是他的“个人标准”,后来被大家接受了,形成梅派,就转化成了“公共标准”,而且是“大众标准”。有的“公共标准”还可以进一步扩大范围,跨多个艺术形式,转化为众多艺术形式的“大公共标准”。当然,有的“大众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冷落,转化为“小众标准”。因此,艺术标准具有:固化性和转化性。
说完客观,再从主观的角度看

(三)
随选性
有人说就算艺术有标准,但有很多啊!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随意选择。所以就没有标准啊。
对标准的选择方式可以个性化,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就是自己的标准。这也是一种标准。哪怕随机选择也是一种标准。因此,艺术标准具有:随意选择性(即随选性)。随选性具有较强的迷惑性,让很多人误以为没有标准。
个人性/公共性
有人认为:“要那么多理论和标准干嘛?我玩石头啥理论都不会,不是照样玩得挺好?”“各人玩各人的,只要自己喜欢就好,还要什么标准?”
这些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不要理论和标准不等于没有理论和标准。声称无标准的人往往是高手。他们的藏品或作品有自己的风格和烙印,甚至辨识度很强,一看就是某某人的。他们对石头不是光买便宜的,也不是什么“烂”石头都收藏,而是擅长精挑细选。这说明他们有一套自己的标准。这就是选择,有选择必然有标准。没有标准怎么选?用了自己的标准还没有意识到。他们形成了“个人标准”。无标准论者否认的标准实际是指公共标准。但忽视了个人的理念、风格属于个人标准。个人标准也是标准。因此,艺术标准具有:个人性和公共性。对标准个人性的忽视很容易导致无标准论。
层级性/同质性
艺术工作者对于标准的运用水平可以分:高、中、低三级。在这方面,给人的印象是:常人有标准,高手无标准。高手能灵活运用,还能创造出新的艺术手法或风格。水平越高标准化越弱,打破标准的冲动越强。很多人把打破标准的冲动理解为没有标准。这是错误的。高手还是有标准的,那就是其个性化的“个人标准”。

无标准论者认为常人基础不够扎实,标准用得多,用得僵,水平低。而且常人多用“公共标准”。“公共标准”虽是历代优秀的艺术家总结出来的,但由于其公开、常用,反而成为基础型的标准。
而高手的“个人标准”往往把“公共标准”用出新意,故此反而在人们心中成为高端的标准。
不仅标准的运用水平有层级性,艺术标准本身可以分为三个层级:技术层、理念层、哲学层(或称:基层、中层、高层)。层级越低标准越清晰(技术层的标准往往清晰明确),层级越高标准越模糊。层级虽有高低,但本质上都是标准。所以,又有同质性。
新意性
艺术标准与科学标准不同。科学标准可以长期重复使用。艺术标准不能简单地长期使用,机械使用。艺术标准即便使用也要与众不同。这是艺术标准的“新意性”。从某种角度看,“新意性”是标准的一个“缺点”,因为人们对标准的追求是喜新厌旧的。初创的标准有新意,受人追棒。
然而,再好的艺术标准一旦大家都采用了,初创时的新意和荣耀就荡然无存了。长期使用还可能成为窠臼、桎梏,反而束缚人的思想和创作。“新意性”相当于艺术标准的“使用寿命”,用的人越多(或次数越多),“使用寿命”就越短。“新意性”对艺术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让人否定标准的重要原因。
判断性
有人说:艺术没有标准,也不需要标准,各人看各人的。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笔者认为:任何艺术创作者或欣赏者在艺术创作或欣赏时都会作出判断。只要有判断就必然有标准。没有标准怎么判断?没有准绳,何以度量?无论用的是公共标准还是个人标准,清晰标准还是模糊标准,都是标准。没有标准,就没有依据,就不可能进行判断。因此,标准具有判断性。对判断性的忽视也是人们否定艺术标准的重要原因。
态度性
有人说不判断总没有标准了吧?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法国的杜尚。陈丹青在《陌生的经验》中写到:“他不在乎是否被接受、被理解,凡事笑咪咪的,一张聪明透顶的脸,对什么都无所谓:不强调,不反对,不赞同,也不太解释。他说,他重视呼吸,甚于一切。”书中又提到王瑞芸翻译的《杜尚访谈录》,并指出“她说,杜尚给世界的不是作品,而是态度。”杜尚拒绝各类艺术标准,也不判断,这样总不会有标准了吧?笔者以为他还是有标准。他的态度就是他的标准。这是他的个人标准。一旦被别人认可,被模仿,他的态度就转化成了公共标准。事实也正是如此!杜尚的这种“态度”影响很大,被很多人接受并模仿。拒绝标准的杜尚也有标准,这恐怕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吧?“态度性”的隐蔽性很强,这可能是人们最容易忽视的因素,并导致没有标准的误判。
排他性(或攻击性)
有人认为“没有标准”的提法不妥,于是换了另一种提法--反对标准,“要求”不设标准。实际上,有“反对”就说明有标准,有“要求”也说明有标准。“反对”和“要求”本身也是一种标准。这一观点还是排他的,具有排他性(或攻击性)。有排他性(或攻击性)的观点一定有标准。没有标准如何排他(如何攻击)?任何观点都是一种标准。有人认为标准不好,有束缚思想等问题,因前面已作解释,此处不再赘述。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艺术标准具有许多特性。而无标准论者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才形成自己的论断。


分析到此本应告一段落了。然而现在一些有识之士将国际艺术界不少前沿理念引入石界。其中美国学者莫里斯·韦兹曾在其《理论在美学中的作用》一书中提出了艺术不可定义论。这一观点最近成为“艺术没有标准”的重要理论支撑,并迅速在石界传播。
对此笔者的看法是-
1 莫里斯·韦兹想把传统的各类艺术形式与现代的以及将来不断增加的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寻求能包含所有艺术形式的总定义。他仅认为这一总定义无法进行定义。但他并不是要否定既有的各类艺术的定义及其艺术标准。
2 现在的艺术形式爆发式地猛增,因此现在对“艺术”寻求一个总的定义有难度。现在无法定义,将来是否可以定义?目前的定义几乎都是使用文字进行表述的,文字的表达本身就有局限性。比如对色彩的表述,文字已经无法表达同一色彩的许多细分色了。于是出现了另一种形式的标准--标准色卡。也就是视觉标准。另外,也可用测量颜色的波长来定量描述颜色,即用“物理标准”进行定义。笔者进一步推想,是否定义的工具也可以进行发展?采用触觉标准、听觉标准、嗅觉标准、味觉标准、虚幻的第六感标准、其他的模糊标准等等。当然这可能是将来的事。
3 莫里斯·韦兹认为艺术不可定义,而且将来也不可定义。因为艺术是开放的结构,新的艺术形式会不断出现,因此从理论上就是不可定义。换言之,“艺术”没有绝对不变的定义。笔者以为,从发展的角度看,艺术整体确实不可定义,但并不影响具体某个已存在的艺术形式的定义,甚至在某历史阶段还可以得出艺术的总定义(人类艺术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因为整体的不确定,未必导致所有局部的不确定。比如这个世界有多大我们不能确定,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国家有多大我们是知道的。再比如盲人摸象,这个反例可以正说。盲人们不知道象的整体,却不妨碍他们了解象身体的各个部分。如腿像柱子,耳像扇子,尾像绳子。尽管了解全局更好,但不能因为不了解全局,连局部的认知都放弃了。
所有的艺术大师都是喝理论(标准)的奶长大的。哪个艺术大师不用跟师傅,不用学前人的标准(包括理论和经验总结等)?哪怕看别人的书,看别人的作品,也是在学别人的标准。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后之人未有不学古人而能为诗者也。”写诗如此,其他艺术形式也概莫能外。哪个艺术大师光靠自己一个人就成才了?有人能举个例子吗?恐怕很难。但现实中为什么总有这样的人,喝完奶了,翅膀硬了,回头就不认娘了。
笔者再深入分析一下,发现艺术界还确实存在着“没有标准”的情况。
(未完待续)

本文为作者在观象论坛发言文稿



固话:0516-83379692

投稿微信:15062198710

藏品咨询:15952182101

邮箱:1219455100@qq.com

地址:徐州观象艺术街

收藏经典  经典您的生活


上一条: 宦振宏:赏石艺术到底有没有标准?(连载 一)
下一条: 观象论坛丨宦振宏:赏石艺术到底有没有标准?(四)
您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