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83379692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前沿
观象论坛丨宦振宏:赏石艺术到底有没有标准?(四)
发布时间:2020-09-12                  作者:Admin                 点击次数:1164
收藏经典  经典您的生活



作者简介:
宦振宏,网名“一粟斋”,上海观赏石协会理事,上海诗词学会理事,上海博物馆志愿者(展厅讲解员)。



(四)

一 从宏观发展的角度看,艺术的整体在客观上没有永恒的标准,没有不变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确实没有标准。
二 从微观的角度看,在艺术创新的领域可能没有标准。
笔者这里简单定义几个概念。艺术创新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原有标准的基础上创新,受到原有标准的启发和影响,但能作出发展,推出新的创意,这是“参考型创新”;另一种是完全由自己开发的新创意,这是“自主型创新”。

无论何种创新都包括创新的结果和创新的方式。创新的结果根据“成定性”就是一个新标准。那么,剩下来的创新方式有没有标准呢?(此处回答前面的问题)创新的方式有三种情况:
一 通过交流学习获得的方式,那是别人的标准。
二 可以用自己个性化的方式。个性化的方式属于个人标准,也是一种标准。
三 纯粹自己摸索,没有任何规律。这种创新方式没有标准。
因此,创新只有在创新的方式中,而且是“纯粹自己摸索”的情况下才没有标准。
这些创新可视为向“创意前方”的推进。-“创意前方”:就是艺术创作者在创意设计的“前方”尚未形成标准的空白领域(包括形式、技巧、理念等等)。由此可再定义另一个概念-“创意后方”:在创意设计的“后方”已有标准的领域。对“创意前方”的突破一旦完成,“创意前方”的阵地将减少一块,而“创意后方”则多了一块。就像围海造地一样向前推进。


创新所用的时间跨度很大,有的用时很长,有的有了灵感能在瞬间完成创新。而创新的结果(新标准)相对能稳定一段时间。创新在创作过程中只占很小的比例。而这恰恰是作品的灵魂,对艺术的发展能起到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爱迪生说:“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创新一旦确定,根据“成定性”就形成了新的标准。创新是旧标准通向新标准的桥梁。创新的难度巨大,这座“桥梁”可称“独木桥”。这座“独木桥”在艺术界又称得上“皇冠上的明珠”。艺术界的千军万马都欲过这座独木桥。这是艺术无标准论的根源和动力。
其实喊无标准的人,其目的无非是让人追求创新。标准是存在的。一旦用了标准,就让人感到只有匠气,没有匠心。标准是基础,创新是高端。在艺术界没有创新,就得不到重视,得不到尊重。于是没有标准的观念大行其道。
无论是参考型创新还是自主型创新都是应当鼓励的,但要反对为了创新而“创新”。比如书法界的“丑书”,为了遮掩没有练好的书法基本功,故意搞出一些所谓“创新”的丑怪形式。那不是创新,而是一种艺术投机取巧行为。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就“艺术标准”先做第一个总结-
一,艺术既有标准,又没有标准。“艺术标准”大量存在,属于艺术创作的基础层次,是客观存在的;“艺术没有标准”存在的比例很小,仅在宏观发展的层面,以及微观的“艺术创新”中,属于艺术创作的高端层次。
二,简单地认为“艺术没有标准”是不符合事实的,是对人类数千年艺术文明的根本否定。
三,“艺术标准”从艺术的实践中总结出来。艺术需要标准,标准对艺术有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但艺术又不能被标准束缚。从艺术史可以看出,艺术标准的发展轨迹:探索标准,形成标准,发展标准,完善标准,突破标准,新建标准......如此循环,周而复始。艺术史就是一部不断建立、传承和突破标准的历史。


做完了第一总结后,笔者还要就“艺术标准”作出进一步的第二个总结-
说了那么多,有没有一种“标准”能确定“标准”呢?也就是“标准”的标准是什么?标准的核心是什么?艺术标准,其实除了前面分析的特性外,其实还有另外两个更特别的特性。
第一个特别的特性是:个性。个性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个别特性。“个性”本身就是标准。
第二个特别的特性是:共性。共性是对个性的重复,包括艺术作品技法的共性、艺术理论的共性等等。因此“共性”也是标准。共性可以是原创者重复自己或者被别人复制(也就是有了认同者而成为公共标准)。
“个性”、“共性”以及前面分析的特性都是标准的特性。标准的所有特性都共同指向了一点:识别性。“识别性”是标准的最重要的特性。识别性简单地说就是能在一堆东西里发现它。判断有没有标准,只要看有没有识别性。有识别性就有标准,没有识别性就没有标准。


到此还没有结束,笔者想再深入进行第三个总结-
如果只有一个人提出“没有标准”的观点,那就是个性标准;如果两人以上认为“没有标准”,那就是共性标准。无论“个性”还是“共性”,都是标准。“没有标准”这一观点具有明显的“识别性”。
同样道理,站在高一点的角度看,“纯粹自己摸索”的创新方式也一样。一个人“纯粹自己摸索”的创新方式是“个性”的,两人以上“纯粹自己摸索”就是“共性”。一样有明显的“识别性”。
因此,笔者要郑重指出一个观点--“没有标准”也是标准。
“没有标准”只不过是人为设置的一种特殊的标准。其实,“没有标准”这一观点一提出就已经形成一个标准,一旦这么做也形成一个标准。依据就是笔者所谓的“成定性”。
因此,笔者对“艺术标准”的最后结论是:艺术既“有标准”,又“没有标准”。从宏观发展角度看,艺术没有标准。从微观角度看,艺术有标准,“没有标准”也是一种标准。
赏石艺术的“标准”也与此同理。


(完)


参考资料:

石涛在《石涛画语录》

张轮远《万石斋灵岩大理石石谱》

本文为作者在观象论坛发言文稿

文中配图来源观象博物馆


固话:0516-83379692

投稿微信:15062198710

藏品咨询:15952182101

邮箱:1219455100@qq.com

地址:徐州观象艺术街

收藏经典  经典您的生活


上一条: 宦振宏:赏石艺术到底有没有标准?(连载二、三)
下一条:苏立社:文化决定了赏石艺术的中国风
您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