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83379692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前沿
灵璧石与经史典籍
发布时间:2020-08-20                  作者:Admin                 点击次数:2449

灵璧石历史悠久,古籍经史多有记载,洋洋于经籍梓版,津津于人众耳口。为灵璧石留下了翰墨隽永的芳馨

尚书·禹贡》: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艺……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

蠙珠暨鱼,厥篚玄纤缟。浮于淮泗,达于河。

《尚书·禹贡》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物产典籍。“泗滨浮磬”的入载,足见灵璧磬石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后周书》:高琳母,尝祓禊泗滨,见一石,光彩朗润,持以归。夜梦一人,衣冠有若仙者,谓曰:“夫人向所得石,是浮磬之精,若能保持,必生令子。”母惊悟,俄而有妊。及生,因名琳。初仕魏,封巨野县子。后从周太祖破齐,累立战功,进位柱国。


《后周书》为正史。史评家认为“用广异闻,重加润色”。语虽典雅,却难免失实。《后周书》所载之高琳史传,虽荒诞不经,但却看出灵璧石在古人的心目中有一层神秘的色彩。


宋史》: 从史载看来,宋代来灵璧伐石作磬,乾德四年(966年)和岘议令采泗滨石为编磬。景佑 (1034—1038)中采泗滨浮石千余以为垂磬。皇祜三年(1051)诏徐宿、泗、江、郑、淮、扬七州军采磬石。

从史载来看,宋代来灵璧石伐石作罄,较为频繁。


钦定四库全书《云林石谱》 ·杜绾著

宿州灵璧县,地名磬山,石产土中,岁久穴深数丈。其质为赤泥渍满,土人多以铁刃遍刮凡三两次,既露石色,即以黄蓓帚或竹帚兼磁末刷治清润,叩之铿然有声。石底多有渍土不能尽去者,度其顿放,即为向背。石在土中,随其大小,具体而生,或成物状,或成峰峦,巉岩透空,其眼少有宛转之势,或多空塞,或质匾朴,或成云气、日月、佛像,或状四时之景,须借斧凿修治磨砻,以全其美。或一面,或三四面,若三四面全者,即是从土中生起,凡数百之中无一二有得四面者,多是石尖择其奇巧处镌治,取其底平。顷岁,灵璧张氏兰皋亭列巧石颇多,各高一二丈许,峰峦岩窦,嵌空具美,大抵亦三两面,背亦著土。又有一种,石理磷峻,若胡桃壳纹,其色稍黑。大者高二三尺,小者尺余,或如拳大,坡拖拽脚,如大山势,鲜有高峰岩窦。又有一种,产新坑黄泥沟,峰峦嵌穴奇巧,亦须刮治,叩之稍有声,但石色青淡,稍燥软,易于人为,不若磬山青润而坚。此石宜避风日,若露处日久,即色转白,声亦随减。《书》所谓“泗滨浮磬”是也。

《云林石谱》共三卷,宋人杜绾撰。绾字季扬,号云林居士。其在《序》中称绾为杜甫之裔,宰相衍之孙。是书汇载石品一百一十有六,各具产地、采取之法,详其形状、色泽,并第其名次高下。是书列载奇石一百一十六种,灵璧石冠以第一。据清《钦定四库全书提要》中云:传世论石著作颇多,“悉削而不载”、“唯录绾书”。足见《云林石谱》权威性之高。绾将灵璧石排名在全国一百一十六种名石之首,至今已经数百年的流传,极具权威。





《挥尘录》 ·王世清

宋政和间建艮岳,奇花异石来自东南,不可名状。灵璧贡一巨石,高二十余尺,周回称是舟载至京师,毁水关以入,千夫舁之不动。或启于帝曰:“此神物也,宜表异之。”裕陵亲洒寰翰云“庆云万态奇峰。”以金带挂其上,石遂可移,省夫之半,倾刻至苑中。

《挥尘录》所记徽宗皇帝视灵璧石为灵异神物,虔诚敬奉。为灵璧石增加传奇色彩。

岳记》 ·张淏撰

徽宗登基之初,皇嗣未广,有方士言:“京城东北隅,地协堪舆,但形势稍下,倘少增高之,则皇嗣繁衍矣。……政和间,遂即其地,大兴工役,筑山号“寿山艮岳”,命官者梁师成专董其事。时有取浙中珍异花木竹石以进,号曰“花石纲”,专置应奉局于平江,所费动以亿万计,调搜岩剔薮,……断山辇石,虽江湖不测之渊,力不可致者,百计以出之至……大率灵璧、太湖诸石,二浙奇竹异花,登莱文石,湖湘文竹,四川佳果异木之属,皆越海渡江、凿城郭而至……

《华阳宫记》 ·祖秀撰

政和初,天子命作“寿山艮岳”于京城之东阻。诏阉人董其投。舟以载石,舆以辇土,驱散军万人,筑冈阜高十余仞,增以太湖、灵璧之石,雄拔峭峙,功夺天造。石皆激怒角觝觸,若踶若啮,牙角口鼻,首尾爪距,千态万状,殚奇尽怪……。又有大石二枚,配“神运峰”,异其居以压众石,作亭庇之。置于“寰春堂”者曰:“玉京独秀太平岩,”置于“绿萼华堂”者曰:“卿云万态奇峰”。括天下之美,藏古今之胜,于斯尽矣。

据二《记》详述,宋徽宗平地起追艮岳,用石浩大,并指出“大率灵璧、太湖诸石”。《华阳宫记》并对灵璧、太湖石的“千态万状,殚奇尽怪”进行描述。并记载灵壁巨石“卿云万态奇峰”所踞之特殊位置。




按:艮岳灵壁巨石“庆云万态奇峰”,据宋《挥尘录》等均作“庆云”,祖秀《华阳宫记》作“卿云”,二字不同,实为一石。盖“庆云?亦作“卿云”或“景云”,是一种彩云,古以为祥瑞之气,是太平的征兆。引《太平御览》卷八孙氏《瑞应图》云:“景云者太平之应也。一曰非气非烟,五色氤氲,谓之庆云。”《楚词·七谏·哀命》“旷虎啸而谷风至兮,龙举而景云佳”。“卿”与“庆”通,见《史记·天官书》“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卿云”。相传舜将禅位给禹时,和臣僚一起唱《卿云歌》,用以歌颂太平盛世。祖秀所记之“卿云万态奇峰”与“庆云万态奇峰”实为一石。周干臣曾为诗云“宣和宝石真渊薮,万状卿云照灵囿。”宋徽宗用“庆云”为灵璧石命名也是用以寄托天下太平的吉兆。

《宣和别记》大内有灵璧石一座,长二尺许,色青润,声亦冷然,背有黄沙纹。一带峰峦皆镌下填金,刻字云“宣和元年三月朔日御制。”御书其下押一字。


“宣和”即徽宗年号,此灵璧石经御题填金,足见徽宗珍爱之至。

西湖游览志余》杭省广济库出售官物,有“灵璧小峰”,长仅六寸,高半之,玲珑秀润,卧沙、水道、裙褶、胡桃文皆具,于山峰之顶有白石笔山,圆莹如玉。徽宗御题八小字于石背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略无雕琢之迹。

《志雅堂杂钞》大衍库即广济库;出售杂物时有“灵璧小峰”,长仅五,六寸,高半之。玲珑秀润,所谓胡桃皮、沙坡、水道皆有之。山峰之半有圆白小月,莹然如玉。徽宗御书八小字于峰旁云:“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略无雕琢之痕,真神物也。

两书所载,虽然文字不尽相同,但所述尺寸、纹理、造型和御题内容完全一致,实为一石。这尊灵璧石原为徽宗心爱之物。





《楼子庄大石及汴堤奇石记》 ·王守谦撰

楼子庄东半里许,岸南有大石屹立,高一丈,厚居三分之一,俗传以为神物也。迤逦而东,两岸奇石相续,间有刻“丁邑”、“戊君”字者,则知为灵璧凤凰山所产,而朱勔纲运之所偶遗也。宋宣和间,肆情花、石,即一草一木之奇且不胫而走。假令此石得至汴,将与“庆云万态奇峰”同一声价。今也陡委之衰草寒烟中,知者凭而吊之,不知者过而弗顾,甚者践踏之,又甚者锤凿之,何石之不幸与!余世家斯土,买田于石之侧而老焉。夫依古以来,兴亡亦转瞬间耳,而衰草寒烟中兹石屹然独存,而余得婆婆其下,又不可谓非石之幸而余之乐也。苏子不云乎”君子可以寓意于物”余与兹石亦云。

此文载于《小隐窝爽言》,为明万历间邑入王守谦撰。王守谦字道光,号凤竹,以岁贡授和州训导,升至河清县教喻,博学多才,著有《小隐窝爽言》、《灵璧石考》、《子丑纪事》、《唤世篇》等。文中所记之“汴堤奇石”,民国年间尚存,从灵璧西关至楼庄镇(明代名楼子庄),逶逦三十里,奇石相续。土著不知石所由来,随有附演之说。明代“传为神物”,清代演义为“拍马石”,俱荒诞无嵇。据考《宋史》,实为宋“花石纲”所遗。据《宋史·陈遘传》:陈遘任淮南转运使时,负责漕运东南粮饷。当时“运渠(宋称汴河为运渠)壅涩”,陈遘“决引吕城、陈公两塘水达于渠”,漕运才得以畅通。船至灵璧西关,朱勋“花石纲”石重船塞,粮舟不得过。陈遘立捕朱勋,下令将灵璧石启于渠堤,粮船始得通行。事后陈遘上章自劾。当时“花石纲”石遗弃于汴河两岸,因事在徽宗宣和元年,故编篡《通志》时美其名曰“宣和石”,民国年间大石犹存,修筑宿灵公路时皆锤凿修路。宿灵公路之娄庄段正是古汴河北堤,因就地取材,花石纲遗石遂不复存。




《磬颂》并《序》 ·赵祖荣

大元至元二十六年闰十一月二十四日,中奉大夫太常卿兼领侍仪司忽都,于奏日宗庙宫内悬编磬,杂以异石搏拊。金虽有国,而泗滨浮磬在宋封内,弗克致之。我国家华夏混一,是宜复古。用是,太常集议,按《禹贡》蔡氏书《寰宇记》、《水经》、晋《太康地记》、宋《会要》,或曰在泗水县、临淮县、吕梁、灵璧;又云磬石山在下邳,今隶归德府之宿州。继以上闻,命尚书右丞相今摄协律郎大乐正赵祖荣、工师提领造磬石牛全,驿传径请所措。又移文江淮等处行尚书省,下淮、泗郡属供有役。虽牛全规琢磬掣,祖荣重为审谛音律,俾协者作贡,计磬二百单八段。臣祖荣等敢不率舞,忻忻百拜,稽首而献颂曰:

大圣天子,诞修丈德。孝治天下,罔不述职。

金声玉振,韶获功极。亿万斯年,君临万国。

至元为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年号。忽必烈为蒙古族统治者,宗庙宫悬仍遵循汉人古制,特敕令大乐正赵祖荣诣灵壁措制石磬,统治者虽改朝换代,然而对灵璧磐石同样的尊崇。




固话:0516-83379692

投稿微信:15062198710

藏品咨询:15952182101

邮箱:1219455100@qq.com

地址:徐州观象艺术街

收藏经典

经典您的生活


上一条:黄镛:关于赏石哲学的粗浅思考
下一条:中国赏石美学|联想与合目的性
您感兴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