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83379692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前沿
以美观石,观石之美——浅谈《中国赏石美学》的学术旨趣、理论建构与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0-08-18                  作者:Admin                 点击次数:1051



 

读罢《中国赏石美学》,感触颇多。首先想到的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在这篇文章中,朱光潜先生说,木商、植物学家、画家面对一棵古松,感受和态度各不相同。木头商人,想到的是这棵松树可以出多少木料、值得多少钱,植物学家想到的是这棵松树的叶子是针状的,果子是球状的,它是四季常青的,可以归到哪个科哪个属。画家欣赏的是松树苍翠的颜色,枝干弯弯曲曲的形状,以及我们通过松树的这种形态所联想到的,它具有那种精神象征。画家的态度就是美学的态度。


显然,《中国赏石美学》采取了“以美观石,观石之美”的态度,也就是朱光潜先生文章中说的画家看松树的态度。所谓美学的态度,追求的不是实用,也不是求真,使用的不是抽象思维,也就是说,不是通过逻辑推演,也不是通过数学公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是通过一种对对象的直觉的掌握。因此,“以美观石”,就是把石头作为一个审美的对象,从美学的意义上来看待它时,不是分析石头的化学成分,也不计算这块石头多重多高,可以卖多少钱,而是通过对石头本身的欣赏,获得一种精神的满足。



《中国赏石美学》这本书也兼顾到了实用和科学这两种态度,第五章专门讲了赏石的“价格生成”,第四章的第一节和第二节,以科普的形式讲了科学层面上的赏石。但整体来看,其学术旨趣是美学层面的。而且,本书试图立足于中国独特的美学追求,来实现其学术意图。全书贯穿着一条线索,就是中国人对“写意”“意境”的重视,书中说,“西方人的赏石和我们中国人的赏石不是一个概念。西方人赏石注重的是科学价值,其观赏客体常以各种动植物化石和多姿多彩的矿物标本为主,与中国人作为艺术品来欣赏的赏石,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书中还对中国古典的赏石理论作了梳理,并且尝试进行现代诠释。比如对“瘦透漏皱”经典的赏石理论的分析,把它归纳为现代美学的“简约”和“变化”。再比如对“丑”“怪”的理解,也是从中国古代的美学立场出发的。


从理论建构的角度看,本书也作出了贡献。首先是对“赏石”的基本概念作了界定。“赏石是指天然石,或以天然石为主体加以少许改造,可以给欣赏者以奇、善、美的感受和可以作为独立艺术品来欣赏的石头”。同时,对“赏石是不是艺术品”这个问题作了分析。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具有理论空间的问题。一块石头,在大自然中存在时,可能并不具有艺术的价值,但经过欣赏者的品味,如果再在收藏家手中流传有序而进入历史,那就完全可以成为一件艺术品。而且,“赏石”只是一个例子,竹木牙角,乃至一切物质、器物的美学建构,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此外,赏石美学的意义还不仅在于美学。我以为,包括“赏石”在内的艺术收藏类活动都应在当代中国人“文化休闲管理”的背景下看待。蔡元培先生曾说,“吾人固不可不有一种普通职业,以应利用厚生的需要;而于工作的余暇,又不可不读文学,听音乐,参观美术馆,以谋知识与感情的调和,这样,才算是认识人生的价值了。”在物质匮乏的时代,或许“有文化地休闲”还只是一种奢望,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免于匮乏”的人们更会追求精神的满足。2017年时,就有统计表明,国内一线城市中,拥有艺术主题业态的购物中心已占总数约5%。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发布的数据则显示,北京人的文化消费中,个人消费首次超过了团体。这说明自掏腰包让生活更有文艺味,正在成为一种日常习惯。同时,网络艺术拍卖也在兴起。2013年,被业界称为艺术微拍元年。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底,国内大大小小的艺术品微拍平台就已接近100家。从这个意义上说,赏石活动应和了当下中国人内在的艺术需求。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追求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枯竭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只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赏石之美,正丰富当下生活情趣的重要方面吧。

 

作者:胡一峰

《中国文艺评论》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博士、副研究员


此文为作者在观象博物馆中国赏石理论建构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


此书目前在京东、当当网上热销,

全国各地新华书店有售。 

咨询热线:0516-83379692



固话:0516-83379692

投稿微信:15062198710

业务联系:15952182101

邮箱:1219455100@qq.com

地址:徐州观象艺术街

 扫码关注  观象博物馆


上一条:审“石”论“势”——浅谈赏石中“势”的重要性
下一条:观象论坛丨弘道养正,文化赏石
您感兴趣的文章